中国海关

大连海关:精准扶贫铸就“草莓第一村”

文 / 林戈

1994年,金线沟村的多数人家连块穿衣镜子都没有,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草莓大棚;1996年,左邻右舍凑不齐480元续命针剂钱,如今村里的技术员却远赴河南指导鲁山县贫困村种植草莓脱贫;2005年,村民打土坯、劈竹篾盖塑料大棚,如今兴建智慧农业互联网大棚,通过手机远程操控草莓种植……25年来,辽宁省庄河市光明山镇金线沟村在大连海关的精准扶贫下,共同探索并确立大棚草莓种植为支柱产业,现已发展成为“草莓第一村”,年产量7000余吨、产值6000余万元人民币。

庄河市光明山镇金线沟村地处朱隈子水库上游,属于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生产条件差的贫困村。1994年,大连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大连海关与金线沟村结成帮扶对子。大连海关随即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每年都与村里研究确定具体帮扶项目和实施方案,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从人、财、物各方面全力保障扶贫落到实处。

从微效的“撒芝麻盐”式扶贫到显效的精准式订单扶贫。25年前的金线沟村,孩子们因为交不起学杂费,每年上学的日子都是以十位数来计的;本村姑娘哭着喊着要嫁出去,外村姑娘却求着也不肯嫁进来。最开始,大连海关摸着石头过河,主要以物质帮扶、救急救穷为主:截至2005年,大连海关累计捐款100余万元、衣物5000余件、粮油3万多公斤、电脑近百台,帮助100多户村民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但客观情况却是,金线沟村地处水库淹没区,人多田少的矛盾突出,尽管不少村民富起来了,但还是缺少致富带头人,主导和特色产业没有确立,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多数村民还是低收入群体。为此,大连海关分析认为,之前没有找准扶贫脱困路的工作方向,于是又从市里请来多方面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种植大棚草莓的扶贫模式,推出“村民每建一个草莓大棚,海关资助2000元”的扶持政策,由点及面、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产业规模效应。

在大连海关的帮助下,如今大棚草莓已发展成为金线沟村的支柱产业,全村共建成草莓温室大棚1700余个、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在全省率先开展物联网式管理,种植、收购、销售一条龙,每棚年纯利3~5万元,致富经验传播到周边10余个乡镇;“金线沟”牌草莓被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销往国内30多个省市。目前,金线沟村是辽宁省保护的草莓生产专业村、大连市无公害草莓生产基地、庄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成功推动光明山镇获得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授予的“中国草莓第一镇”称号。同时,该村还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牵头组建大连市草莓协会和辽宁省草莓协会,并积极申办中国草莓大会和世界草莓大会。

在精准扶贫的同时,大连海关还注意加强公益性设施建设。在金线沟村委会门前,有座占地达近万平方米的混凝土广场,这是大连海关援建的光明山镇草莓交易市场,现已成为庄河及周边地区草莓收购集散地,年流转量8万余吨,占庄河市场6成以上。为扶助草莓产业链完善发展,大连海关还资助村里兴建各类基础设施,累计翻修12个屯、33公里的公路,4个屯、2600米的河道,引导和资助村民更新换代草莓品种,并翻建智慧农业物联网温室大棚。

河南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是海关总署确定的全国扶贫点之一,富裕起来的金线沟村民得知虽然鲁山县农业基础薄弱,但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适合种植大棚草莓时,便主动联合大连海关,举全村之力帮助鲁山县土桥村的乡亲们盖大棚种草莓。目前,鲁山县已成功培育出有史以来第一批产业化大棚草莓,为实现全面脱贫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对金线沟村扶贫取得实效的基础上,大连海关还主动担当作为,将宽甸县泡子沿村纳入扶贫对象,持续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促进该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力争为泡子沿村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断贡献海关力量。

栏目编辑:高扬   582310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