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宁波海关:智慧海关的信息化执法纪实

文 / 王璐燕

放射性检测实现全智能、15分钟完成水尺鉴定、一眼“看穿”集装箱……听起来也许有点“黑科技”,但“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审图系统等智能执法设备正在逐步应用于宁波海关监管过程中。近年来,宁波海关积极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深化移动应用,将“互联网+”创新思维引入海关查验现代化改革,拓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海关宁波模式。2018年,宁波海关机检查验集装箱量占查验总量的59.89%,“单一窗口”主要业务应用率均达100%,进口通关时长压缩至当年12月的46.21个小时。数字的背后,源自海关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海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智慧“挺在前”

“嘀嘀嘀,二期码头通道放射性检测报警,超标近3倍,需立即移至隔离区启动‘智检人’进行复测,同时启动核辐射超标应急预案。”从宁波海关隶属北仑海关的查验监控指挥中心接到一线报警信号后作出应急处置指令,从接到指令到处置完毕,不到2个小时。

这里所提及的“智检人”就是宁波海关主导研发的国内首创放射性检测机器人,它能严格按照SNT0570-2007放射性检测规程要求完成放射性检测,既避免了放射性物质对人身损伤,又解决了穿戴厚重防护服的弊端,而且精准计算检测结果,提高了工作效率。“智检人”在硬件及软件方面表现出色,它能在复杂场地平稳行走,在0.7~2.1米之间动态调整高度,可通过距离传感器实现精准测距,并实现能谱仪的数据联网采集、存储和分析。同时,任意一台手机、平板电脑都能远程控制该机器人。

越过起伏地面,到达指定坐标,调整预设高度,开始箱体检测……海关查验关员通过手机对“智检人”下达指令,指挥它行走、升降、检测、读数、计算。它不仅降低了海关查验关员在放射性检测中的风险,更标志着宁波口岸放射性检测工作跨入智检时代。

“‘智检人’彻底改变了放射性安全监管工作,在夏季,以往要完成一个集装箱的现场检测任务,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穿戴20公斤左右的防护服,冒着露天场地上四五十度的高温工作一个多小时,记录300多个数据。”一线海关查验关员反映,“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对‘智检人’下达命令,进行读数计算,全部实现智能化、精准化。”

放射性安全监管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责任重大,是国门安全把关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口岸放射性超标集装箱和货物闯关案例屡有发生。据统计,仅宁波口岸,近3年就截获放射性不合格入境货物50批次、1470吨,品名主要为进口铜废碎料,已经被全部依法退运出境。

目前,该机器人被用于进境集装箱和货物的智能化放射性检测,严密防范放射性不合格集装箱和货物非法入境。“通道式放射性初筛”+“人工放射性检测”的传统模式将全面实现智能化升级,以“放射性检测预警网”+“放射性检测机器人”为核心的新型放射性检测安全监管体系已初步成型,在未来,互联放射性安全监管大数据、升级口岸核辐射生态安全屏障2.0版,已成为海关人崭新的使命。智能化机器人在海关监管工作应用中前景广阔,相信不久的未来,危险品化学品监管、易燃易爆物品处置、冷冻冷藏仓库查验、船舶散装货物取样等领域,都将出现机器人的身影。

目前,无人机、机器人、蛀虫声测仪、智能取样竿等智能化执法装备的应用升级,为宁波海关的监管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口岸执法走进“互联网+”的奇妙世界,形成了“1+1>2”的倍增效应。

监管“飞起来”

一艘满载进口铁矿石的巨型货轮停靠在宁波舟山港穿山码头。随着遥控器的一键指令,无人机“噌”地蹿向空中。360度旋转摄像头在船舷外侧来回扫视,海关查验关员手中的平板电脑上清晰地呈现出超高清实时画面,船舶外侧吃水情况一目了然。

“以往我们鉴定水尺要乘坐交通艇进行船舶外侧前、中、后三个水尺的观测记录,前后需要一个多小时。”宁波海关隶属北仑海关驻穿山办事处船管二科郭大招说,“现在有了无人机,一次水尺鉴定只需要15分钟。”“无人机+水尺鉴定”克服了危险性高、作业时间长、耗费成本高、现场不可还原等弊端。 

被称为“曹冲称象”的水尺鉴定,具有一定危险性,而且费用成本高,结果无法追溯。随着小型无人机航拍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利用小型无人机航拍技术对船舶6面水尺进行观测成为现实。海关查验关员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APP系统与无人机操控手柄相连,无人机观测图像就可以实时传送到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上。

海关工作与国家利益和民生安全息息相关,每组数据必须一丝不苟、每个结论必须准确可靠,才能充分体现执法工作的权威和地位。宁波海关注重将物联网、移动化、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与监管工作融合,形成了安全规范、可控溯源的智慧监管新模式。以宁波北仑港为例,按交通船费用约2000元/次计算,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直接成本近100多万元,节省有效作业时间半小时/船次。

通关再提速

业务与科技的不断融合,为海关监管方式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在海关监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年,宁波海关在查验监管模式上,注重各项科技手段的集成应用,积极推进“智慧海关”建设。

2019年3月20日上午10点,在宁波穿山港的查验平台上,海关查验关员姚波正拿着一台平板电脑,对企业申报出口的皮革包进行查验。只见他用这台设备拍照录证、上传查验结果并在线提交审核,不到20分钟便完成了查验作业。这台平板电脑,搭载着“中国海关移动(二期)”查验系统,可随时随地完成海关人工查验的全部流程。

在接到查验指令后,海关查验关员直接带上移动单兵设备到现场进行查验,随时随地进行拍照录证、知识产权查询、税则查询、商品信息查询等。查验确认无误的货物,还可在移动单兵上填写查验报告并提交放行,经过审批确认没有问题的集装箱可以实现时查时走。

如何让企业少等待?宁波海关将目光投向了查验模式创新和流程优化。

从2018年5月开始,分布在宁波港区各个码头的9台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以下简称H986)陆续装上了智能审图系统,具备了“一眼看穿”集装箱的神功。这9台机器统一在一个作业平台,采用统一的执法尺度,由一个作业现场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协调指挥,有效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困难,按照单台机器配备标准,9台机器需要配备90余人,而在智能机检查验模式下,现在仅17名海关关员就能完成所有工作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宁波海关已经形成了以智能审图系统为主导、宁波海关企业产品信息备案系统为补充的智能机检查验模式,充分发挥了机检查验不用开箱、省时省力的优点,为进出口贸易企业减负增速持续加力。两大利器优势叠加,提升了机检查验效率,海关查得快,企业少等待,降本加速成效明显,不但让企业“最多跑一次”,而且让企业速度跑得飞快。2018年,宁波口岸出口通关时长仅为13.62小时,较上一年度压缩50.71%。

这,只是宁波以智慧海关建设促进通关大提速的一角。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海关改革中。“智慧海关”建设有效优化整合海关各类资源,实现了通关监管高度信息化、集约化,促进了通关效率大提升。

栏目编辑:鲁翔宇   Luxiangyu1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