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瑞丽海关:精准施策为“唯一贫困村”送希望

文 / 何若成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这首描绘云南边境小城瑞丽的歌曲是瑞丽海关扶贫工作者杨林最常听到的。在2016年年底接到扶贫任务的那天,杨林才知道原来在美丽的背后,还有着那样一群需要去帮扶的人。

来到瑞丽市姐相乡有“唯一贫困村”之称的俄罗村时,杨林看到的不是密密的寨子相连,也不是弯弯的江水荡漾,而是一栋栋低矮的破屋和一片片荒芜的稻田。自2008年来到海关工作之前,杨林在当地人民武装部工作,在农村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之他就出生在农村,深知农民疾苦及痛点,因此扶贫工作开展得十分具有针对性。在杨林看来,俄罗村既有山区,也有坝区,两者发展模式不同,产业帮扶的需求也不相同。为此,他推动俄罗村党组织创新扶贫工作模式,开启了一条“以家养家、以庭院兴家、兴庭院创收”的庭院经济扶贫模式。

深入调查研究,谋化扶贫思路

“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就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杨林说。刚到俄罗村,杨林就迅速深入弄洪、允哈、哈允崃3个村民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分别对各村建档立卡户情况进行摸排,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逐一找出制约发展的短板,以在帮扶措施上因村而异、因户而异,精准施策,对症下药。

通过先期的逐村摸排,杨林对3个村民小组的221户、979人按不同层次、不同致贫原因进行归类,列出需求清单,并制定了帮扶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指导各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他还协助瑞丽海关确立了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定下了“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制定了定期走访、定人帮扶、定期讲评、定期通报的“四定”扶贫工作制度。

坚持党建引领,助农思想脱贫

作为老党员的杨林,在开展扶贫过程中,始终把党建工作贯穿其中。“要让每个贫困户都明白,没有党的精准施策,就没有如今越过越好的日子。”杨林坚定地说。他时常在田间地头给村民们上党课、详解扶贫政策,使党的十九大精神走进了俄罗村的每一个角落,也令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在党建工作引领下,瑞丽海关全体党员纷纷带头行动起来,采取“党员捐一点、组织补一点、行业帮一点”的方式筹措产业扶持资金,为俄罗村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虽然俄罗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但却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杨林根据俄罗村经济发展结构和地理差异状况,引导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和家庭制造等产业。弄洪村民小组将闲置的田地重新种上了玉米和香蕉,院子里鸡苗、猪仔、牛犊叫声连连;允哈村民小组心灵手巧的傣族妇女们齐上阵,加工制作了新型扫把,还将以往闲置的水塘也养上了鱼虾;哈允崃村民小组则在各家各户前后的空地种上了适应当地气候生长的果树。

“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不能光满足贫困户物质上的需求。”杨林介绍说,“我们会经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给村民开展讲座,解决他们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手工工艺水平,丰富他们的农业技能储备;我们还与养鸡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保证村民的劳动成果有销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杨林的努力下,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在俄罗村全部转化为了“造血式”扶贫模式。

荒田栽满了绿苗,草地变成了牧场。在“以家养家、以庭院兴家、兴庭院创收”脱贫新引擎的推动下,3个村民小组的221户贫困户,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一项庭院产业,年均纯收入到达4000元以上。

如今,俄罗村的扶贫工作已进入巩固阶段,杨林也由于身体原因暂时将接力棒交给了同事。他离开俄罗村的那天,众多依依不舍的村民自发到村口为他送行;乃至今天,还经常有村民给他打电话,跟他聊聊家长里短,说说收成的情况。而村民们也始终记得,在瑞丽海关,有一位对他们无私奉献的扶贫者。

栏目编辑:高扬   582310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