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20吨南美冻鱼下的惊天大案
文 / 孙建伟
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全球贸易链接点,其中有可能藏匿着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甚至生命的孽害。在上海洋山港有一道无形的“国门”, 有一个出击迅疾,坚守如壁的群体,他们,就是中国海关缉私警察。
目标集装箱夹藏可疑物品
2016年9月29日上午,一条线索抵达上海海关:“科克号”上的一个国际转运集装箱存有毒品嫌疑,而且数量惊人,超过1吨。洋山港是中转站。
“科克号”集装箱货轮是从厄瓜多尔第一大城市瓜亚基尔港起航。这条航线从南美到遥远的东亚,历时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途径巴拿马、墨西哥、日本、韩国及中国青岛、宁波,于11月3日停靠上海洋山港。卸下集装箱后,于11月4日22时左右离港。
集装箱运输是全球贸易的重要环节之一,提高海运集装箱的安全性,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应对边境安全和全球贸易带来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准则。
如果说以往行邮渠道少量或旅检渠道“人肉”走私毒品还显得羞羞答答,近年来直接从货运渠道大批量走私毒品已不再遮遮掩掩,而是明目张胆地挑战国际贸易安全。这种趋向毋庸置疑地反映了全球走私毒品的严重态势。
面对这条线索,海关已经严阵以待。
对目标货船和集装箱信息核查的结果是,舱单信息显示集装箱内品名为“太平洋马鲛鱼冻品”。海关关员初步检查发现,目标集装箱中夹藏可疑物品的可能性非常大,之后迅速拨通了缉私警察的电话。
洋山海关的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可以快速以非侵入方式对集装箱用“X”射线进行强大的穿透探查。经验丰富的现场海关关员可以根据机检图像的显示,对违禁货物和运输车辆上的暗格隐藏物做出大致研判。有一次,H986曾在检测中发现一个集装箱内货物上方一只可疑包裹。开箱查验后,包裹内竟然装有70公斤毒品。
那么这一次,将会遇到什么呢?
1102个可疑块状物
桑亮是十几年警龄的资深缉私警察。接报后,他带着几个警员迅速到达可疑集装箱所在位置,控制现场,设置警戒,立即投入对可疑集装箱的全面勘查。
临近下午4点,空旷的堆场时不时袭来凉风,让人感觉到浓重的秋意。现场的首要任务,是把40尺的集装箱移到洋山深水港冷链仓库,不能让冻鱼在查验过程中解冻变质。
打开箱门,一股冷冻的水产腥味扑面而来。在桑亮他们看来,这只大箱子像是某个巨型海洋生物,等着他们去解开隐藏在它肚腹里的秘密。
上海海关现场清点可卡因数量。 图 / 陈君言
箱子里是18个巨大的托盘,一个托盘内又有19层,名副其实的层层叠叠。每一层有7盒冷冻马鲛鱼。每个盒子长54厘米,宽36厘米,高10厘米。共计2394个。约20吨太平洋马鲛鱼在白色冰块中整齐列阵,他们等待的不是检阅,却像一道冰的盾牌,“名正言顺”地充当着掩体,冷峻而坚硬。
最好的查验办法就是“掏箱”。所谓“掏箱”,也是“人工查验”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把集装箱内的货物掏出来检查。上海缉私警察在此之前最“惊艳”的一次“掏箱”,发生在2002年8月。那是在上海外高桥港区一个无遮无掩的露天作业集装箱堆场,在里三层外三层的花梨木中,竟然掏出3余吨走私象牙。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口岸查获的最大一起象牙走私案。
与那次38摄氏度骄阳下汗流浃背的作业不同,眼下置身于一个400平方米左右的冷链仓库中,侦察员小心翼翼地走进集装箱内部,寒气袭来,都听得到自己咯咯的切齿声。戴着警用手套的手指,触摸着坚实的箱壁,清晰地感受到阵阵寒意。
打开前面几个纸箱,并无异样。其实,包括桑亮在内,侦察员们并无绝对把握。类似通报并非罕有,也不是每次都能“正中靶心”,偶有所得,也有虚惊。但是,既然接到报告,就不能置若罔闻。即便忙碌半天毫无所获,也必须走一遍查验程序。这种“宁可无获,也不可放过”的心态,是缉私警察的职责,也是必须。
不过这一次,桑亮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他,越来越刺骨的冷气似乎成了某种动力。那就跟着动力往前走,朝深处走。
查看到最里层的3托货物时,桑亮发现,本来应该装满冻鱼的纸盒内部,被分为两层,那些纸盒底部藏匿有可疑块状物。打开部分纸箱后,可以看到,纸箱内上层是冻鱼,下层却是包装好的四方形不明块状物。再仔细打量纸盒和托盘,发现装有可疑块状物的纸箱箱体上缠着白色封箱带,而大部分纸箱都没有。
桑亮心里有数了。虽然此刻,他和其他侦察员的双手早已因为翻拆包裹马鲛鱼的冰块,而冻得些许麻木,但他们的内心,却涌起一阵微热。
再深入进去,白色封箱带纸箱不再羞羞答答,而是像被唤醒的梦魇批量呈现,突兀起一片白色开阔地。有了,桑亮心中的激动,也快要涌了出来。他立即一个电话打到洋山缉私分局局长处汇报情况,局长即刻下令,在局民警全体都有,跑步,目标——冷链仓库。
把包裹严实的冰冻块状物搬出来,共计276盒。再一包一包排列清点,最后确认盒子里的块状物共1102块。桑亮和同伴即刻用毒品现场快速检测仪对块状物一一测试,确认结果呈可卡因阳性反应,初步认定为毒品。缉私警们此刻又好像忘了自己置身冷链仓库,禁不住连连惊呼,倒吸着凉气。
对所有人来说,这都是第一次。
案情十分重大,接海关缉私局通报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立即派员协助,对涉案可疑物取样化验。
当日,上海海关缉私局成立了由局长和分管副局长任正、副组长的“1104”专案组,并联手刑侦总队展开案件侦办工作。
专案组从上述可疑块状物中按规定比例随机选取34块,进行毒品的提取、称量、取样工作。经上海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毒化室检测,最终确定隐身于可疑集装箱之中的1.1吨可疑物品,全部为毒品可卡因,纯度为70%~80%。
如此之大的毒品可卡因走私,在共和国历史上殊为罕见,如果从单票数量来讲,应是最大一起。
“无市场则无交易”,毒品交易顽固而持续的韧带,就在于这个庞大的见不得光的地下市场和吸食人群。他们正在摧毁自身,同时也摧毁着由自身系结着的血缘、人伦、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整个社会肌体。它还可能将衍生出更为骇人的对生命和财产的暴力侵犯甚至劫夺……每当缉私警察直面毒品罪恶时,破获案子的欣悦很快会被另一种夹杂着憎恨和悲悯的心绪替代。就像桑亮此刻的感受。
清点、分类、标识、拍照,最后一步是恢复原状。把藏毒纸箱全部复原,并按照原托盘在集装箱中的位置排放。重新制作与原号码一致的集装箱封志,并对集装箱进行加封。对所有参与办案的缉私警察来说,超过1吨的毒品将成为他们从警生涯中一个“显赫”的标记,镌刻在他们的记忆中。他们渴望破大案,但真心不希望再看到如此大案。
置身零度以下的冷链仓库,警用大衣已不足以抵御寒意对肌体的侵袭。由于毒品数量过大,侦察员整整一夜都包裹在“冷链”之中。走出仓库时,已将近第二天中午。浅淡的秋阳之下,他们竟感到有些温暖。
跨境执法合作
根据船公司计划,藏毒集装箱在洋山港卸货后等待中转,并将于 11月14日装上“白塔号”货轮。该船抵达上海之后将途经我国的宁波、深圳,再经越南胡志明市,最终抵达集装箱目的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收货方为柬埔寨金边一家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
“白塔号”抵达目的港前一天下午,由中国国家禁毒办牵头,禁毒局、海关总署缉私局、上海市公安局、上海海关缉私局为成员的这起特大跨国毒品走私案工作组,紧急赶赴柬埔寨,开展跨境控制下交付行动与执法合作。桑亮作为工作组成员之一一同前往。
涉案集装箱海运提单上有明确的接货方手机号,登记人是一名越南籍女性。但这个手机似乎一直沉睡着。而到了那家“G”字头的货运代理公司登记地址,工作组也没能发现有挂牌经营的企业。
这种欲盖弥彰的藏匿术也在执法工作组的意料之中。柬方派出警力赶赴西哈努克港开展监控侦查。
运毒货轮“白塔号”比预期晚两天抵达西哈努克港。翌日凌晨1时,柬方确认涉案集装箱已卸港;当日下午,涉案集装箱由柬一家代理公司完成清关手续;第三天晚8时许,涉案集装箱离开西哈努克港运往首都金边。
一切都在中柬双方执法联手行动掌控之中。
很快,一名越南籍犯罪嫌疑人(也就是接货人)落网,为“G”字头公司经理。此人很快交代出他的同伙,拥有C国国籍的Q某,以及另外两名嫌疑人员。他表示对这次藏毒的集装箱并不知情,但确曾有过接货(毒品)的成功经历。他的交代表明,这是一个以Q某为首的4人贩毒运输团伙。
其实,这也是之前中方执法工作组和柬埔寨禁毒委会商中的一个议题。根据该案情况判断,很可能涉及第三国,现在这种情况如期出现,接下来,就是柬方与越方展开执法合作。这样的国际合作,将有力推动全球打击毒品泛滥的严峻现实。
柬方已对3名在逃嫌疑人采取“边控”措施,同时发出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并向越方发出照会,协调抓捕毒品走私嫌疑人员。
码头可以无人,监管永不能缺位
曾先后三次到洋山港考察的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斯特鲁伊斯先生感叹:“我走过世界上所有大港,也见过一些建在海岛的港口,但像依托洋山这样的孤岛,在离大陆如此远的地方,建造规模如此大的现代化港口,殊为罕见。”
从一座无名小岛到世界级大港,洋山港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涅式蜕变。如果说洋山深水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那么最好的广告语就是——极目远眺无一人,满眼皆是集装箱。
但,码头可以无人,监管永不能缺位。这里是一道无形的“国门”,作为这道国门的最后屏障,有一个出击迅疾,坚守如壁的群体,他们,就是中国海关缉私警察。
一个集装箱就是一个全球贸易链接点,其中有可能藏匿着威胁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甚至生命的孽害。在这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港口,缉私警察无时不在寻觅、追踪、出击、查获、侦破……
(文中船名、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