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成都海关:智慧通关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 / 刘莉 杨富
近年来,成都海关以创新驱动践行“科技兴关”战略,打造“智慧蓉关”,口岸智能审图、智能卡口、3D堆场管理等众多承载“黑科技”的监管服务相继亮相,实现用科技创新促进提质增效,推动四川开放型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秒识别”,违禁物无所遁形
旅检现场是守卫国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繁杂,现场判图关员长时间高强度进行作业,易产生疲劳感,且存在误判、耗时长的局限性。智能审图技术具有速度快、审图稳定、多角度判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机器代替人”的作用。
“这是旅客藏匿在行李箱里的象牙制品手镯,因为是侧面扫描,二维图显示只是一条粗线,但系统却报警并标识出‘疑似象牙’的提示,如果换成人工识别,就较难辨别出是象牙制品了。”成都海关所属机场海关总控科主任科员吴钰豪一边操作系统一边介绍。接着,他又侧身点开另一个显示屏上的图像,上面清晰而直观地显示出旅客所藏匿手镯的模样。对此,吴钰豪解释道:“这是系统生成的3D图像,当我们从二维图无法确认违禁物品时,看3D图像就一目了然了,清单物品检出率可达99%以上。”
智能审图是海关总署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科技创新攻关项目。成都海关是全国首家将CT机检设备运用到旅客行李物品先期机检的海关——2017年11月,成都双流机场海关旅检现场正式启用智能审图技术,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空港旅检试点现场——不仅有效提升了旅客通关的体验感,又进一步推动了精准查缉,把非法、有害物品挡在了国门之外。
同时,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成都海关在全国海关中率先推进了“智慧旅检”建设。传统的通关方式是旅客在行李带上取行李后排队过检,而通过“智慧旅检”的建设,旅客下飞机取行李后便不用再通过X光机过检了。具体来看,“智慧旅检”是通过CT机进行行李预检、远程智能审图、智能通道闸机、智能查验台等操作,将目前集中于过关通道的“纺锤形”通关模式,优化为前推后移的“哑铃式”通关模式,以空间换时间,使得口岸通关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进而实现既“通得快”又“管得住”。据成都海关统计,实施“智慧旅检”后,旅客的正常通关时间可由以往的6~8分钟缩短为2~3分钟。
此外,作为“智慧旅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审图还创造性地将海关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深度学习、云计算等最新算法与系统架构,实现违禁品智能识别等功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海关一线监管深度融合,发挥机器辅助人甚至替代人的作用。通过测试对比,智能审图系统对毒品、象牙等数种清单物品鉴别,能达到高级人工审图水准,而且判图时间仅为人工审图单位时间的1/50。据成都海关统计,2018年以来,成都海关所属机场海关旅检现场共完成审图45万余幅,发现异常6万余幅,清单商品检出率达99%以上。目前,智能审图已实现重点航班的100%全覆盖。
“秒通关”,卡口通行自动抬杆
站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通关卡口前,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货车川流不息,整个现场高效有序,非查验货物车辆进出卡口好似在高速公路收费站过ETC通道一样,不需停车,几秒钟就可通过。一辆车牌号为“鄂FLE651”的大货车从综保区内开出来,在过通关卡口时,系统扫描车牌后传送后台验证信息,显示屏上显示“核放单货物正常”字样,卡口栏杆随即自动抬起,货车缓缓驶离卡口,前后用时不到5秒钟。
“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快速通关,是因为我们有一套智慧系统服务作保障。”成都海关所属锦城海关办公室副主任张汉说。据张汉介绍,2018年11月29日智慧系统上线运行,成都海关通过车牌光学识别、卡口自动触发运抵、微信公众号报关业务查询等功能,全面推行“提前申报”,再造货物进出区流程,从而有效提升了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载货入区车辆整体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27小时缩短至30分钟;载货出区车辆整体平均通行时间,由原来的2.1小时缩短至10分钟;尤其是对于非查验货物车辆,它们可实现不停车的“秒通关”。
智能卡口的启用,直观地带来了效率提升、费用降低、差错减少、信息共享四大成效。“自从智能卡口投入使用后,进入保税区的货车司机不用停车下来经过制卡、制单等流程,车辆行驶至卡口处,通过光学号牌自动识别,并自动感应触发生成‘放行’或‘查验’指令,除了不超过5%被布控查验的货物,95%的货物能够实现出入保税区的‘秒通关’。”锦城海关监管二科科长刘国瑛说。
目前,双流园区卡口22条货车通道都建有光学号牌自动识别系统,只要进出车辆提前完成车辆信息备案、核放单绑定,车辆进出园区卡口时,可实现地磅自动采集重量、系统后台检验核放单信息并自动抬杆放行。这样一来,不仅司机省去办理IC卡、刷卡、退卡等诸多环节,缩短了货物入区等待时间,提高了货物通行效率,还由于减少了IC卡制作与申领、场站录入信息并打印运抵报告、待检区等待查验等环节,以及自动运抵代替人工运抵,直接减少了以往场站收取的制卡费、制单费等费用,降低了企业的通关成本。据成都海关测算,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通关全程无纸化,企业单次费用降幅达40%~70%。
目前,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铁路口岸、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海关监管区域,都已建成智能卡口系统。“这彻底改变了原有运输、报关‘串联’模式,当进区货物还在运输途中、出区产品还在生产线上时,报关行就可以提前进行报关申报、备案车辆信息、绑定核放单等工作,实现运输、报关并行。”成都海关新闻发言人尹亮介绍,“通过再造货物通关流程,实现多方联动和信息共享,企业、报关行和司机都能掌握影响通关时间的堵点和原因,倒逼企业和报关行提高报关效率,减少货物等待时间,提高货物整体通行效率,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通关效率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四川外贸以1460.2亿元的进出口总值、25.1%的同比增速,延续了2018年的增长态势,增速远高于同期全国3.7%的整体进出口增幅。其中,成都一季度实现进出口总值1238.2亿元,同比增长21%,继续保持全省外贸“领头羊”地位。而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规模继2018年居全国综保区首位后,今年一季度再次以908.2亿元进出口规模,在全国综保区中继续排名首位。
口岸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效的通关服务。在科技兴关战略的推动下,成都关区监管服务中的“黑科技”远不止这些。除了智能审图、智能卡口,还有“金关二期”工程、无纸化通关、智能电子关锁、汇总征税、3D堆场管理系统、关区实验室等也相继亮相运行。
在成都铁路口岸,每年运输标准集装箱达10万个,集装箱监管堆场占地近3万平方米,口岸货物数量大、种类多,堆场管理存在很大的复杂性,如何高效而安全有序地监管这些集装箱,成为摆在海关面前的一大课题。于是,以堆场“3D仿真、虚拟现实”建设为核心的3D堆场管理系统应运而生。3D堆场管理系统,将铁路口岸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展现出来,给用户创造一个和实际场景一致的三维堆场,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观测、可交互的三维场景。实现堆场内三维数字化管理,在办公室内就如进入堆场场区内一样,使堆场内储位位置、储位占用情况、储位集装箱层级摆放情况,以及集装箱信息展示变得更加直观、易用,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
自2012年年底以来,成都海关借助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大力提高通关效率和监管效能,改善口岸营商环境,努力实现“科技兴关”目的。统计显示,6年以来,成都海关信息化建设总投入已达上亿元人民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中,投入信息化设备5000余台(套),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4项,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1件。
伴随通关“引智”逐步深入推进,成都关区通关时效明显提升。根据海关总署最新通报,今年3月份成都关区进口整体平均通关时间为42.98小时,较2017年同期压缩了64.49%;出口整体平均通关时间为1.35小时,较2017年同期压缩了63.14%。
接下来,成都海关将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切实践行科技兴关战略,建设“智慧蓉关”。紧跟时代趋势,加强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将先进技术和海关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分析全省各地区报关单涉税风险和商品准入风险。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成都关区平行进口车动态监管效能。充分利用“智慧蓉关”建设成果,不断强化海关监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维护国门安全,为地方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