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寻找城市外贸最强音

2018年,外贸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是各城市外贸体量的扩大,同时,扩大进口也呈现出良好成效,进出口更加平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这一年,国内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这一年,特朗普政府一意孤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对WTO贸易规则和多边贸易体制构成严重挑战,给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贸易流通带来阴霾。这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为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展现了极强的韧性,实现了稳步增长。201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30.51万亿元,增长9.7%,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1.8%,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全国外贸的增长离不开各个城市的奋发努力。2018年,参与中国城市竞争力评比的298座城市中,外贸进出口增速超过10%的达152座,增速超过20%的达93座。城市外贸发展、潜力对综合竞争力的解释与拉动作用全面提升,入围综合竞争力30强的城市中,同时跻身发展竞争力30强的城市高达22座,跻身潜力竞争力30强的城市达18座,入围结构竞争力30强的城市数量比上年增加2~13座。

外贸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的背后是各城市外贸体量的扩大。2018年,外贸百强城市的进出口平均规模高达2824.8亿元,较上年提升10.1%,高于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入围百强的最高和最低水平线双双提升,最高值依旧由上海保持,由2017年的32235.9亿元提高至2018年的34010亿元,最低值由2017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的16.9亿元提高至2018年甘肃嘉峪关的21.8亿元。整体规模提升的同时,城市间的平均差距也在相应拉大,由2017年的325.5亿元扩大至2018年的339.9亿元。

外贸体量扩大的同时,我国扩大进口也呈现出良好成效,进出口更加平衡。2018年,我国坚持扩大进口政策导向,在降低进口关税、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加快自贸谈判、改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条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政策措施。2018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9.8%降至7.5%;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我国提升32个位次至第46位;截至2018年,中国签订的自贸协定已涵盖8000多种零关税进口商品。这一年,我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外贸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5.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收窄18.3%。WTO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由2017年的10.2%提升至2018年的10.8%,为全球贸易的稳定贡献了中国力量。在2018年参与城市外贸竞争力评价的298个城市中,148座城市的外贸平衡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明确了“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蓝图。纵览2018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单,各区域“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区域外贸协调发展版图更加清晰。

东南沿海地区“稳中有进”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排头兵。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便捷、外贸积淀沉厚、劳动力素质较高,“软硬兼备”的优势较为突出,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稳定器”。2018年,东南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领域新举措不断,展现了新作为。3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挂牌成立,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审议通过《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特别是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历史性的突破。珠三角地区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协同发展进程也明显加快,随着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的相继通车,粤港澳物理层面互联互通基本实现,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扬帆起航。海西地区内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加快,与长三角、珠三角联系日益紧密。2018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单上,东南沿海地区再次以团队优势大显身手,上榜城市达33座,上榜率高达60%。

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也肩负着引领对外贸易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任,其中部分城市已经在对外贸易结构效益提升方面崭露头角。长三角地区2018年上榜的21座城市中,结构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位次较上年提升的城市分别达14座和12座,分别占入榜城市数量的66.7%和57.1%。珠三角地区上榜的8座城市中,结构和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分别达6座和5座,海西地区4座入榜城市中结构和效益竞争力提升的城市均达3座。

西部地区“稳中有变”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的实施与深入,西部全方位开放进程加快。同时,东部产业西移更加速了其外向经济发展的步伐,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增长16.1%,高于当年我国进出口增速6.4个百分点,是增长最快的地区。作为西部地区三大国家中心城市,重庆、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肩负着西部大开发先行者和引领者的重任。作为成渝经济区的双核,重庆和四川成都向西依托中欧班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向国际贸易大通道,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东向出海大通道,而陕西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加之西咸新区的划入,西安也如虎添翼。三大中心城市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内陆开放高地”,外贸综合竞争力也呈现稳步提升。其中,重庆、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2018年外贸综合竞争力分别提升1个、4个和3个位次,分别位列第13位、第14位和第18位。

尽管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速度快,占比稳步提升,但仍面临整体规模偏小(2018年进出口规模仅占全国8%)、产业结构单一、吸引外资水平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各城市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大部分城市位于榜单后半段且榜单稳定性较差。

中部地区“稳扎稳打”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较为齐全。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为中心,逐渐形成了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等6大城市群。依托“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稳扎稳打,上榜城市数量逐渐趋稳,成为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单上不容小觑的骨干力量。2018,中部地区入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单的城市保持在23座,超越长三角、连续3年保持百强榜单中版图最大的地区。

东北地区“稳步回升”,环渤海协同发展渐入佳境

东北地区拥有我国多座工业重镇,在钢铁、机械等重工行业和石油、煤炭等资源产业底蕴深厚,但受困于资源、结构等束缚,近年来东北地区转型压力加大,外贸发展也陷入低迷泥沼。为提振东北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新一轮政策以及配套措施,新一轮东北振兴全面启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反弹,对外贸易稳步回升。继2017年进出口增长15.8%之后,2018年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长14.9%,高于当年我国进出口增速5.2个百分点。在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单上,东北地区上榜城市由2016年的7座回升至2017年的8座,2018年再下一城,达到9座。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和煤炭行业景气度大幅提升,以及国际油价企稳石化产业景气度提升,辽宁省锦州市和吉林省吉林市外贸结构竞争力和发展竞争力明显提升,位次分别提升67个和9个,分别位列第38位和98位。而位次靠前的辽宁大连和吉林长春也分别提升1个和19个位次,分别位列第12位和第30位。辽宁沈阳、盘锦、本溪、鞍山和营口均为榜单常客,分别位列第47位、50位、52位、63位和64位。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尤其是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8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单上,环渤海地区渐入佳境,上榜城市由上年的17座增加至18座,为城市外贸竞争力评价以来上榜城市数量最多的一年,上榜率高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