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潜力竞争力——西北地区上升势头强劲

潜力竞争力: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政策导向、产业集群、

物流规模、内生经济实力等是影响对外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潜力要素,

这些要素对厘清未来对外贸易进程中的优、劣势变化,

确定城市外贸发展的后期轨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8年,潜力竞争力30强榜单变动幅度较上年有所收窄,新上榜城市5座,较上年减少4座,榜单更新率为16.7%。榜单前排城市势力稳固,后半段则依旧如前几年一样的竞逐激烈,30强的5个新上榜城市全部出现在后15位。其中,贵州贵阳作为西南重镇,近年来铁路、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凭借“人均货运量”和“内资企业对外贸增长贡献率”两项指标的提升,潜力竞争力位次从2017年的第34位提升至第22位;内蒙古乌海“万人外贸企业数量”“人均货运量”“内资企业对外贸增长的贡献率”三项指标均有所提升,助推其跃升27个位次至第26位,在所有新进榜城市中提升最快。

东南沿海地区外贸发展起步早,产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捷,是我国外贸发展的“领头羊”,也是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调整的“先行区”,转型升级的阵痛难免。2018年,东南沿海地区上榜潜力竞争力前30强的城市数量较上年减少1座,连续第3年下滑。

怎能后继乏力?

◎区位优势指数: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是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对外经贸往来的门户,以城市拥有的一类开放口岸作为考量对象,结合港口、空港、铁路陆路等多种口岸的类别综合评价,可以较好地衡量城市对外贸易的区位优势、政策导向、辐射范围和外贸载体建设完善程度。

2018年,东部地区25座城市入围“区位优势”指标前30强,榜单覆盖率达81.4%。其中,长三角凭借良好的空港、海港优势,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最佳,2018年,“区位优势”指标入围前30位榜单的城市高达13座,继续居各区域首位,珠三角上榜城市数量仅次于长三角,为9座,但上榜城市位次居前列。环渤海地区上榜城市皆临海,山东烟台、威海、天津、青岛和日照,分列第6位、10位、14位、14位和19位。东北地区由于与多国毗邻或接壤,沿边口岸数量相对较多,占据5个席位,分别为黑龙江佳木斯、辽宁大连、黑龙江黑河、鹤岗、哈尔滨。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西北地区凭借临近哈萨克斯坦等中亚丝绸之路国家的区位优势,2018年入围城市有内蒙古呼伦贝尔和新疆伊犁。西南地区凭借部分省市的沿海沿边优势,2018年继续占据5个席位。其中,广西作为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沿海、沿江、沿边省份,在我国与东南亚的经贸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2018年,广西已拥有20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防城港和北海分列“区位优势”指标的第11位和26位;海南以7个海(河)运和航空口岸的优势紧跟其后,海口和三亚并列第26位。中部地区由于缺少海运港口及延边的优势,区位优势指数表现略显黯淡。

◎万人外贸企业数量:从事对外贸易的企业越多,参与生产及对外贸易的聚集效应越显著,外贸发展越有潜力。

2018年,入围“万人外贸企业数量”指标前30位的城市区域分布基本稳定,东部地区继续保持垄断地位,中西部无一城入选。2018年,参评的298座城市有进出口记录的企业合计46.8万家,较2017年增加8.1%。东部沿海地区41.3万家,增加7.9%,占88.3%;中部和西部分别为3.2万家和2.2万家,增加11.2%和6.8%。与去年相同,东部地区继续包揽前30强的所有席位。虽然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发展趋势良好,但各项基础配套、产业布局、外部营商环境等仍与外贸发达的沿海地区有明显差距。此外,中西部地区对大型外贸企业依赖度较高,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指标的表现。

◎人均货运量:城市交通运输网络运力水平、货运畅通水平,是衡量城市工业化水平、流通效率和贸易输送潜能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交通运输不断发展,货运水平明显提升。2018年,西北地区“人均货运量”前30强上榜城市由2017年的10座增加至11座,居全国各区域之首。珠三角地区上榜城市稳定在6座,广东广州、中山、珠海、东莞、佛山和深圳作为榜单的常客,分列第7位、13位、15位、23位、26位和27位。长三角地区表现稳中有进,东北地区货运水平有所下降。

◎特殊经济区个数比重:特殊经济区是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设立的第3类先导区。近年来,中部地区逐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殊区域数量明显增加,入围前30位榜单的城市从2017年11座增加至2018年14座,为蝉联上榜城市最多的地区冠军。环渤海地区随着特殊区域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外贸发展潜力明显提升,2018年上榜城市继续保持10座,位居亚军。东部沿海地区继续包揽榜单前列。其中,上海以16个特殊经济区的绝对优势继续稳居榜首;江苏苏州以11个特殊经济区的优势紧随其后。

◎内资企业对外贸增长的贡献:内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提升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内生动力和自主水平。内资企业在外贸领域的产业链水平、盈利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是衡量各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2018年,“内资企业对外贸增长的贡献率”指标位次前30强城市名单变动频繁,仅河北秦皇岛和河南新乡2座城市实现连续2年上榜。但从区域分布看,环渤海地区入围城市大幅增加,从2017年的4座增加至2018年的11座,成最大赢家。中部地区上榜城市较2017年出现明显下滑,从2017年14座减少至2018年的5座。东南沿海外商投资企业占外贸总量的比重居高不下,内资企业对外贸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导致该项指标表现一般。西部地区主要以内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占比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欧班列的持续推进,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内生动力不断加强。2018年,西部地区上榜城市增加4~6座,分别为陕西商洛、内蒙古通辽、甘肃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广西来宾和四川遂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