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构筑健康口岸 保障国门安全

——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十年侧记

文 / 朱樟国 夏建锋

天地悠悠,海定波宁。

这里是中国宁波。7000年的河姆渡文明,哺育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4万里的太平洋波涛,冲刷出一个天然深水良港。

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穿梭的集装箱、高大的桥吊、远航的汽笛声,全球600多个通航港口与这里同频脉动。

为了贸易更便利,旅行更便捷;为了人们更健康,国门更安全,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十年奋进,祖国的东大门稳如磐石,凯歌嘹亮。

海定波宁 港通天下

宁波,位于东经120度55分至122度16分,北纬28度51分至30度33分,属动物地理区划的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地处我国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的东南隅,大陆海岸线中段。宁波人文积淀深厚,开放历史悠久,早在公元7世纪,就已成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近10年,宁波商业氛围浓厚,港口发展迅猛,已是长三角五大区域之一,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也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2013年,宁波成为浙江省首个、全国第8个外贸进出口总额超千亿美元的城市,迄今为止已连续6年跻身外贸“千亿美元俱乐部”;2018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5.5亿元,成为全国第15个GDP跨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2015年以来,连续5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落户宁波,宁波城市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宁波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宁波港深水岸线长达120多公里,港口自然条件优越,内外辐射便捷,终年不冻不淤,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和海运中转枢纽。

对外开放的海港有4个,分别是北仑(穿山)、镇海、大榭和梅山,通航国家、地区有200多个,通航港口600多个。

2018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居世界港口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跻身世界港口“前三强”、跃居全国港口“第二位”。

对外开放的空港口岸是栎社国际机场,2018年,宁波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171.84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正式跨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开通国际航线13条,出入境旅客年年创新高,2018年共运送出入境旅客135.53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63.23万人次,同比增长18.53%。

   

使命召唤 十年奋进

2007年6月15日,《国际卫生条例(2005)》正式实施。中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庄严承诺:2014年6月15日前,中国所有对外开放口岸通过口岸核心能力达标验收。

宁波港口发展迅猛,对外贸易发达,巨大的货物流、旅客流、交通流给疫情疫病的传入传出带来巨大的潜在危险。开展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保障国门卫生安全成为促进外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有诺必践,使命召唤。宁波海关主动担当,积极向宁波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推动市政府将核心能力建设工作纳入国际强港建设议事日程,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海关为技术指导,口岸运营者为建设主体,口岸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建设模式,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巨轮正式扬帆起航。

到2013年,宁波5个对外开放口岸的核心能力建设全部首批达标。

为持续提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再上新水平,宁波首创“全港创卫”理念,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第一阶段大榭港区先行先试;第二阶段条件较好的穿山、梅山港区重点突破;第三阶段其他条件相对较差的海港和空港口岸后续跟进。

2016年11月,随着北仑、镇海港区和栎社国际机场通过WHO专家组实地测评验收,宁波全港创卫目标全面达成。

2017年以来,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进入动态管理阶段。2018年4月,宁波大榭国际卫生港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复核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复评的国际卫生海港。

    

十年一剑 硕果累累

在海关总署和宁波市政府的坚强有力领导下,口岸各相关单位十年奋进,风雨同行,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经过实地测评考核后,认为,宁波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的经验,“值得在国家层面推广,值得在世界范围分享”。时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亲临北仑港考察,用“非凡”(Phenomenal)高度评价宁波创卫和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工作。

口岸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推动口岸核心能力建设与建设“境外传染病监测体系、口岸卫生检疫防控体系、国际旅行健康服务体系”三道防线工作的有机融合,持续提升出入境传染病疫情监测、口岸传染病和公共卫生有害因子跨境传播的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近年来,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霍乱、黄热病等疫情,妥善处置口岸各类传染病事件。2018年,共检出各类传染病症状人员684例、确诊传染病431例;监测体检发现传染病101例;截获输入性病媒生物530批次2213只。成功截获多个全国口岸首例疫情,如在入境集装箱中成功截获全国首例鼠疫染疫鼠、浙江省首例流行性出血热染疫鼠;在入境交通工具、集装箱中截获全国口岸首次发现的褐带皮蠊、冈比亚按蚊等病媒生物。

港区整体卫生水平显著提升

镇海港区旧貌换新颜,代之以有序、整齐、卫生的全新面貌,如今已成为宁波港口历史旅游线路的一个新项目;大榭港区亮丽整洁,满目风景,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7.2%,PM2.5浓度值连续5年宁波市最低。口岸食品饮用水的各项卫生设备设施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和档案健全,引入了“透明食堂”“五常法”和“色标法”等管理模式,生产经营过程符合卫生要求,自运营以来从未发生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和饮用水污染等事故。口岸固体和液体废弃物管理规范,能有效对港区内各种固体液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环保要求。规范开展口岸及其周边环境的病媒生物监测,病媒生物密度始终控制在国家标准要求之内。

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强化

在海关总署和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建了海关系统第二家、宁波地区首家的海关总署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宁波),目前已投入试运行,可开展禽流感等高致病性病原体的技术检测,有效填补了原先宁波先进检测技术的空白。同时,积极推进“一中心、两平台、五个分中心”的应急支撑体系建设。即:宁波口岸卫生检测与控制中心,应急指挥管理和实验室检测两个平台以及五个口岸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分中心的宁波特色口岸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建设。该体系和P3实验室的建成,有效提升了口岸公共卫生防控的硬件基础水平,大大增强了宁波口岸乃至地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重大传染病疫病疫情的防控能力。

人才队伍建设硕果累累

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了一支卫生检疫专业教员队伍,编制了《卫生检疫工作手册》,开展对转岗海关人员的卫生检疫专题培训,积极协同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持续巩固完善一线队伍培养机制。同时,在前期“六组一库”专业人员培养机制的基础上,组建卫生应急、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风险评估和检测技术4个卫生检疫专业协作组,发挥业务骨干作用,承担专业指导、培训、演练、评价等工作,着力打造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湛、经验丰富,有创新思维和技术把关意识的卫生检疫专业技术牵头人队伍。

持续加强学科研究。累计主持近20项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完成13项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发表SCI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初步构建包含法律制度、口岸公共卫生体系、风险管理、应急管理、技术管理、信息管理的口岸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理论体系。主导《全港创卫对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研究》《强化口岸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服务健康宁波建设》等市级课题研究。

口岸便利化通关措施不断完善

全面推行全港创卫和卫生检疫的一系列优惠便利措施,每年为口岸运营者节约成本1亿余元。出入境船舶电讯检疫比例提升至60%,其中,集装箱班轮超过80%。同时提升一线工作效率,交通工具登临检疫平均用时55.8分钟,比原来缩短一半时间;实现入境空箱检疫全流程无纸化,开箱查验率1.1%,同比下降约50%,提前完成了海关总署压缩1/3通关时长和市政府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100小时工作要求的相关任务。完善前置卫生处理模式,所有集装箱码头均设置前置处理点,高风险集装箱货物到港后先处理、后查验,大幅减少港区内物流环节、倒箱时间和费用。

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宁波海关充分利用WHO《国际卫生条例(2005)》口岸合作中心、国际旅行健康合作中心在宁波设立的分中心,近6年来,承办WHO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国际研讨会、航空领域事件管理国际培训班等4次国际会议,2次国际培训班,连续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检验检疫合作对话会,使宁波成为总署卫生检疫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世卫组织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基地。此外,按照我国的口岸核心能力建设“走出去”要求,连续多年派遣专家赴老挝、缅甸等国家指导口岸核心能力建设,筹备派员赴赞比亚开展境外传染病监测等工作。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卫生检疫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卫生检疫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了我国卫生检疫工作的国际话语权。

保国安民 一路向前

十年前,一声号召,春雷骤响。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国际强港”,使命召唤,重任在肩。

十年来,东方大港上,“让人民更健康,让国门更安全”的战歌嘹亮,激情与干劲风云际会。

口岸核心能力的持续提升,“宁波经验”的凝练传承,将为宁波经济社会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投资卫生,构建安全未来”,会铿锵东方大港新一轮的奋进之音,朝着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加快宁波城市国际化的宏伟目标,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