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三星走了,“韩流”落幕

文 /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邢海洋

当我们正沉醉在苹果把Mac Pro生产线转回中国的时候,就传出了三星关闭了在中国最后的手机堡垒——惠州手机工厂的消息。三星还要在印度建全球最大的手机工厂,年产手机1.2亿部,今后,市场上销售的三星手机,将是“印度制造”为主,“越南制造”为辅。当这个代表着“韩流”最高水平的产品撤出了中国,可以说,中国消费市场上流行了20年的“韩流”彻底落幕了。

表面上,三星的败走是它自身经营战略的失败。2018年,这个在全球销量第一的手机巨头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不到1个百分点了,最低的时候连0.2%都不到。但它也曾经有翻盘的希望,随着2018年A系列新机的陆续问世,三星年初的发货量一度突破了3%,2018年第一季度总体上突破了1%。问题是,接下来华为发布了新机,美国开始制裁华为,很多中国人不再买外国货了,本来就被边缘化的三星彻底看不到中国市场的希望,于是不得不全力转战印度。

这些年韩国的企业“边打边退”,其实是有着挺清晰的时间线的。转折点是乐天百货,这家韩国最大的零售商因“萨德选址”事件进入了我们的抵制名单,先是门可罗雀,接着是长时期的整改耗尽了元气,不得不关店卖店败走。从那以后,几乎所有的韩国企业都或多或少地露出了溃败的苗头,现代汽车关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最大汽车工厂;LG品牌的电视卖不动了,可它的电池还因为补贴壁垒进入不到中国市场。大企业之外则是那些小众品牌,韩国的化妆品连锁店The Face Shop关掉了在中国市场的上百家门店,彩妆品牌Clio的门店关得仅剩一家,Tony Mori也计划关掉所有的门店,转型去做了天猫店。

曾经,中国对全球贸易顺差一路飙升,唯独对韩国大额逆差,中韩建交近30年来,中国对韩国贸易逆产累计超过了7000亿美元,2012年高达860亿美元。原因也简单,在亚洲雁阵式发展的队列中,四小龙比中国早,而四小龙中韩国的经济体量最大,工业体系最完备。中国制造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中,来自韩国的元器件就成为我们最容易上手的“半成品”。另外,韩国商品也因为物美价廉质量可靠,顾客需求层次类似,为中国消费者喜爱。

中韩的密切合作,其实有着产业链协作的深刻背景。当中国制造逐渐扩大规模,由低端向着中游攀升,中韩就像两个具有上下游密切协作的大工厂,互相购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设厂与中国市场的旺盛需求又构成了两国贸易基本盘,形成了共赢。

可是,当中国制造由追赶转而创新,两国工业制造的水平平起平坐后,韩国产品便失去了魅力。2018年,韩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 的《韩国商品在海外市场认知调查》就显示,海外消费者对于韩国商品还没有清晰的“印象”。韩国商品仅在产品外观设计和价格方面还有些优势,但这一优势也确实不太明显。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了替代品是好事,可外国产品统统不要则未必是好事。一个百花齐放的商业生态才能保障它的活力永存,在竞争中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独大,没有了选择,消费者利益反而会受损。

印象里,我们“哈韩”的高峰是《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的时候,那时北京的全智贤的广告招贴恐怕比首尔都多。如今三星手机败走了,从商品到娱乐明星,再难觅引领潮流的大众消费品。

栏目编辑:鲁翔宇   Luxiangyu12@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