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农业—砥砺前行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农业也进入了发展新阶段,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面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我国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出更加开放的农业贸易战略,农业对外合作也迈上新的台阶。2018年,我国农业产品进、出口均有所下滑,但幅度较小。其中,出口农业产品109.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2%;进口农业产品533.2亿美元,虽小幅下降1.2%,仍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农业产品进口国的地位。

各分项指标涨跌不一

自2017年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综合得分结束了扩张的趋势之后,2018年持续下滑,得分99.5分,较上年下降0.03;在GTA有出口实绩的9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第58位,较上年上升2个位次;在我国45个国民经济二级行业中,位列第39,较上年下滑1个位次。

从分项指标看,2018年我国农业出口全球市场占有率为3.49%,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排位下滑1个位次至第7位,仅比位列第8的俄罗斯高0.01个百分点。同期,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显示性指数、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比重4项指标得分排位相对靠后。其中,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为-6.03,下降0.75,全球排第60位,与上年持平。衡量行业内部结构性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竞争指数为-0.65,与上年持平,全球排65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显示性指数为0.27,下降0.01,我国农业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全球排第69位,较上年虽提升3个位次,但仍大幅落后于排前3位的科特迪瓦(19.65)、巴拉圭(18.63)、洪都拉斯(16.03),也落后于印度、荷兰、美国等农业大国的2.73、1.99和1.93。2018年,我国农业出口占同期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0.46%,较上年下降0.05个百分点,出口比重在全球上升3个位次至第69位。2018年,除贸易竞争指数与上年持平外,我国农业外贸竞争力其余4项指标较2017年均有所下滑。

政策效应显现 

由于我国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主动调减策略,有效供给增加。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8年,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再度下调,当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20元、126元和130元,比2017年分别下调10元、10元和20元。同期国家托市稻谷拍卖底价也开始下调,低价稻谷大量流入市场,国内碾米厂大米加工原料价格大幅走低,使得我国大米出口竞争优势逐渐显现。2018年,我国出口粮食295.9万吨,增加37.7%。其中,稻谷和大米出口208.9万吨,激增74.7%。与此同时,国际大米价格上涨,2018年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均价上涨15.1%,进一步缩减国内外大米价差,大米进口利润萎缩,进口量也随之减少。2018年,我国进口稻谷和大米303.7万吨,减少23.9%。

主动扩大进口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国内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我国主动扩大进口,部分农产品贸易保持增长态势,为国内保供稳价发挥了重要作用。

受种植面积调减影响,我国玉米产量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据美国农业部(USDA)数据,2017/2018年度,我国玉米产量下降454万吨,至2.59亿吨;消费方面,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玉米消费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2017/2018年度,我国玉米消费总量提高了800万吨为2.63亿吨;供需缺口达393万吨。随着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产能陆续的投产,玉米库存消化进度超出预期,临储拍卖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玉米价格稳中有升,新玉米上市后收购价普遍走高,山东、河北部分地区企业挂牌价超过了每斤1元。2018年12月国内产区和销区平均批发价分别为每吨1880元、2060元,同比上涨11.9%、9.6%。国内产不足需,使得2018年我国玉米出口大幅减少82.5%。同期,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稳定价格,我国扩大玉米进口,进口352.2万吨,增加24.6%。乌克兰为我国玉米第一进口来源国,自其进口293万吨,增加60.8%,占比超8成。此外,我国还逐渐放宽来自中亚、东南亚的玉米准入,促进玉米进口来源多元化。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棉花产量609.6万吨,比2017年增加44.4万吨,增加7.8%。在国内增产有限的情况下,去库存使国储棉存量大幅缩减,也限制国内市场对供给的支撑作用。截至2018年9月底储备棉轮出结束后,国储库棉花存量约为270万吨,已低于300万吨的临界值。2018年6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2018年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申请有关事项的公告》(2018年第7号),为保障纺织企业用棉需要,2018年发放一定数量的棉花关税配额外优惠关税税率进口配额(简称棉花进口滑准税配额),本次棉花进口滑准税配额数量为80万吨。时隔3年后,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增加进口棉花供应量的市场预期,保障国内棉花市场平稳运行。2018年,我国进口棉花157.3万吨,增加36.2%。自美国进口增速放缓,进口52.9万吨,增加4.4%,所占比重较上年收窄10.2个百分点。同期,自澳大利亚、巴西、印度进口快速增长,分别增加64.1%、1.8倍和53.5%。

多举措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豆消费量逐年增加,国内大豆工业严重依赖进口。2017年我国国产大豆1528.25万吨,进口9553.4万吨,进口量创历史纪录,进口依存度达86.2%。其中,自美国进口大豆3285.3万吨,占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总量34.4%。2018年7月6日开始,我国对美采取反制措施,正式对美国大豆等农业产品加征25%进口关税。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8803.7万吨,减少7.8%,自2012年以来首次减少。其中,自美国进口1664万吨,减少49.4%,占比萎缩至18.9%。为保障国内大豆供应,我国政府和企业多举措积极应对。在轮作休耕、生产者补贴等政策的引导支持下,2018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840万公顷,同比增加15.5万公顷;大豆单产1.9吨/公顷,同比增加2.9%;总产量为1600万吨,同比增产72万吨,为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

同时,国产大豆政策性供应明显增加,临储大豆拍卖成交超过200万吨,国产大豆供应充足对进口大豆产生替代效益,有效缓解了国内供应压力,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此外,国内企业致力于开辟大豆进口多元化渠道,有效分散美国大豆进口减少所带来的市场风险,采购重点纷纷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市场以及俄罗斯、埃塞俄比亚、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市场。由于美国大豆进口成本每吨增加700~800元,比巴西大豆每吨高出300元左右。2018年,我国大豆主要进口来源为巴西,占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总量75.1%,所占比重较上年扩大21.8个百分点。

国际合作不断深化

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业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业产品贸易国。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对外合作迈上新台阶。

2018年6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版)》,取消了稻谷、小麦、玉

图 / 视觉中国

米收购、批发的外资准入限制,以及小麦、玉米之外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须由中方控股的限制。在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基本全面放开的同时,种业对外开放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2018年8月,首个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潍坊设立,大力开展引资、引智、引技,打造国际农业投资新规则的对接平台、农业对外合作政策集成试验平台,提升农业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2018年11月5~10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参展国家和企业最多,成交额突出。

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农业国际贸易需要在更大范围配置生产、加工、市场等资源。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相关国家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制。截至2018年9月份,我国已经与60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个农业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投资农业项目200多个,投资额700多亿元。我国一批海外农业园区、跨国科研项目扎实推进,海外农业科技合作网络越织越密,农业对外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18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农业产品88.6亿美元,增长1.3%,高出同期我国农业产品进出口增速2.5个百分点。

特色产品增长动力不足

蔬菜是我国农业出口的优势产品之一。近年来,水资源、土地资源制约我国蔬菜生产规模扩张,2018年生产约7亿吨,同比增加1.2%,较近10年年均增速3%明显放缓。生产成本则快速上升,近10年蔬菜生产成本年均涨幅在17.9%以上,特别是人工费用上涨较快,年均涨幅达26.9%。受国内生产增速放缓及生产成本上升的影响,出口步伐也随之趋缓。2018年,我国出口蔬菜802.5万吨,仅增加2.2%,增速较上年放缓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大蒜179.1万吨,增加9.9%。2018年,我国大蒜丰收,受产量过大影响,国内大蒜价格较往年偏低,使得我国大蒜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同时也导致出口金额大幅萎缩,价值12.7亿美元,下降36.9%。但由于我国大蒜在国际市场上已近饱和,低价格也很难开拓新市场。据统计,目前中国大蒜出口已经占到世界大蒜贸易量的90%,再加上主要需求国印度尼西亚每年有40万吨的配额限制,出口增长空间有限。

2017年以来,我国中医药新政密集出台,尤其是《中医药法》的实施以及《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发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中药材供给规模继续扩大,流通环节资源优化提升。然而,受需求进一步萎缩的影响,2018年对我国香港地区出口植物性药材出口2.4万吨,大幅减少53.8%;同期,对日本出口2万吨,减少2.5%。对主要目标市场出口下跌拖累整体出口量,2018年我国植物性药材出口11.7万吨,减少18.3%。此外,由于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经常更新对进口药材的要求,欧盟一些国家也设置了许多认证及注册制度,而国内部分中药材的生产及加工方式都较为保守,很多环节尚未达到出口市场制定的标准,这无疑给我国中药材的出口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