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如何看待类滞胀的影响

 / 联讯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廖宗魁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类滞胀”,一方面CPI通胀快速走高,另一方面经济又面临不小的下行压力。

具体而言,2019年10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8%,创下2012年1月以来的新高,猪肉价格的大幅上涨令通胀不断走高;但是更加反应经济需求的非食品CPI同比仅上涨0.9%,是2015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且10月PPI同比还下降1.6%,2019年第三季度GDP增长也下滑到了6%。

面对这种“类滞胀”的格局,政策应该如何应对?市场目前存在较大的分歧:

阵营之一:认为“猪通胀”会在一定程度上传导至其他食品及非食品领域,而且快速上升的CPI容易形成通胀预期,货币政策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短期内难以再放松。

阵营之二:认为当下的通胀仅仅是猪肉供给的问题,经济下行才是当下的主要矛盾,货币政策仍会继续放松,甚至还会在信用或财政端发力。

最近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观点,也表明了对“类滞胀”的左右为难。一方面,政策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没有再提“货币总闸门”,似乎有加强政策放松以缓解经济下行的意图;另一方面,虽然通胀更多是猪供给短缺所致,但央行还是提到要防止“通胀预期发散”,这又会制约政策放松的力度。

这种纠结的局面,也产生了相对中性的政策执行,主要体现在:MLF利率、逆回购利率和LPR利率都有所下调,但下调力度仅有5BP。未来政策的发力可能更多从信用和财政端发力,比如继续减税降费、扩大基建投资和稳消费。

那么,不同金融市场又该如何反应呢?债市受到的冲击可能要大于股市。

从未来现金流贴现的角度看,债券是固定的现金流,通胀的上升会自然蚕食其未来固定利息,从而导致债券的价值缩水。所以,不管是过热的通胀上升,还是滞胀的通胀走高,对债券都是不利的。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债券收益率对通胀高度敏感:

在2006—2007年的过热背景下,CPI通胀从1%迅速攀升至8%以上,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从3%上升至4.5%。

在2009—2010年的过热背景下,CPI从-1%迅速飙升至6%以上,同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7%升至4%附近。

在2013年的“类滞胀”背景下,CPI虽然仅是冲破3%,但同样对债券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里很大程度上有“钱荒”的叠加影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3.5%升至4.5%附近。

但股票对通胀则具有一定的免疫力,因为股票未来的现金流是可变的,而且在通胀高企的过热阶段,企业盈利都会高增长,企业未来现金流会随之而增加,股票通常还会上涨。

对股市而言,关键点不在“胀”,而在于“滞”。表面上看2013年的“类滞胀”对股市有所打压,可到了2014年上半年,通胀压力已经消失,但“滞”的问题依然延续,此时股市继续低迷。直到2014年年底,政策开启新一轮宽松,股市才开启新的行情。

股市在2019年二三季度出现了明显的调整,对滞胀的“滞”已经有了充分的反馈。而且根据上市公司三季报以及过去的盈利周期规律,A股短期盈利有望触底回升。如果“滞”已经并不可怕,那么“胀”对股市的压力就是纸老虎。

从中期的角度看,通胀在明年春节后大概率会快速回落,意味着“类滞胀”只是一种短期现象。

栏目编辑:鲁翔宇   397299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