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海关统计往事
文/吕洪财(广州海关) 朱征(天津海关统计分析处)
1950年12月,周恩来总理题写《海关统计》。图/中国海关博物馆
1980年恢复海关统计
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1979年5月,当时的中国对外贸易部决定在海关管理局成立“恢复海关统计筹备小组”。筹备期间有三大工作任务,制定海关统计制度、设计海关报关单、编写海关统计商品目录。万事开头难,毕竟海关统计工作中断了13年之久,很多的统计资料都需要重新收集和整理,筹备组开始从上海、南京海关翻阅了尘封多年、堆积如山的旧报关单资料,翻译国际贸易相关标准分类等外文资料达20多万字,多次向国家统计局、各地海关、外运、外贸进出口公司等开展调研协商,克服重重困难,不辱使命完成任务,推动海关统计率先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全面采用国际标准进行编制。198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制度》实施,标志着海关统计工作正式恢复。
恢复海关统计之后,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海关统计采用纯手工模式,一支红钢笔、一把长尺子、一个算盘或一个计算器成为海关统计人员的“标配”,红钢笔用来在报关单的每一个统计指标上批注相应的统计数字代码便于录入计算机后进行处理,长尺子方便逐行审核一条一条的数据记录,手摇的计算器或算盘则用来核算商品数(重)量和成交价格。知道吗,批注这些成千上万的统计代码,需要统计人员把它记忆下来,就像邮电局的“译电员”翻译电报一样,这种人工统计的工作量非常之大,要求也是非常之高。
恰逢国家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发展,广东等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往来日益密切,进出口报关单量快速增长,据当年的老统计人回忆,1980年8月,广州海关因手工作业工作量大、统计人员人手不足积压了大量的原始报关单,海关总署及时从青岛、上海、杭州等十几个海关调配人力支援广州海关。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们克服水土不服的困难,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经过一个半月的连续奋战,圆满完成了报关单审核清理工作,参与清理工作的同志们在广州海关大钟楼顶集体合照,灿烂的笑容见证了这一南北大协作的感人故事。
回首海关统计恢复40年的这段峥嵘岁月,伴随国家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关统计在国家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创造了事业的辉煌。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海关统计未来之路漫漫、何其修远,仍需继续勇闯“雄关”,迈步从头而越。
外贸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
2004年11月10日,新华社转发海关总署发布的一则重磅消息——《中国年度外贸总额首次突破万亿美元》。新华社消息称,“来自中国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4年)11月20日,中国今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017亿美元……”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这是中国外贸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由此跃居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也更意味着我国从此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更让世人无法想象的是,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改革开放刚刚走过20个年头的国家,完成进出口总额从1千亿美元增长到1万亿美元的飞跃,仅用了16年;而美国用了20年,德国用了26年!
如今,记录中国海关统计这一历史性跨越的数据凭证——“中国外贸年进出口总额突破一万亿美元”的那张报关单,完好地保存在中国海关博物馆里,成为中国海关现代发展史以及海关统计发展史珍贵的历史资料之一。这张在新中国海关史上最具历史价值的报关单,就出自天津海关,时间定格在2004年11月19日上午9时38分,报关单号为020220040524815278,向韩国出口1.6万吨、价值89万美元的“动力煤”。此批出口“动力煤”,也自然成为了中国外贸总额突破万亿美元的标志性货物。
当年受理这张“万亿元报关单”的天津海关新港海关出口一科的女关员杨卉,早已交流到其他工作岗位。她回忆说:“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加速期,加之加入世贸组织的助推,我国外贸进出口发展迅猛,自己每天要审核的报关单有400多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16个年头过去了。这16年间,我国外经外贸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贸易大国。我国外贸进出口也不断迈上一个又一个万亿美元的新高度。2007年突破2万亿美元关口,2011年突破3万亿美元关口,2013年一举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口,2019年达到31.54万亿元(按人民币计价统计)。未来中国外贸进出口肯定会再跨上新的高度,那就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早一点到来,期待有更多的海关统计人见证这一天。
数据报送员咋成了“特务”?
海关统计数据是由一票票进出口报关单汇总而来的,而:20世纪80年代,那时通信条件和计算机应用并不发达,海关每月是如何及时地汇总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关单数据呢?可能大家都想象不到。例如,曾经试过用纸箱装着报关单邮寄到海关总署再汇总、曾经试过各地海关将数据转录入到磁带中, “打飞的”人肉送达海关总署……在这期间就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据原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黄颂平回忆,当时为了确定各关当月报关单是否全部寄出,并且防止在邮政环节丢失,每个海关在寄出当月所有报关单后,需要向海关总署发送一封代码电报,报告当月寄出报关单数,以便海关总署核对有无丢单。电报内容是:“(1)××××,(0) ×××× ”。(1)代表进口,(0)代表出口,后面的××××表示报关单数。这样的电文引起了邮电局的警觉,觉得这种“密码”电报有“敌特”嫌疑,不给办理发报业务,并进行了一番调查。后经海关总署证明,发电报问题才得以解决。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海关彻底摆脱了手工作业模式,逐步实现了数据全自动采集上报和质量控制,度过那段艰辛的不平凡岁月。
80年代用数据磁带存储统计数据。图/中国海关博物馆
1983年后向海关总署报送统计数据用的数据磁带。图/中国海关博物馆
突破万亿报关单。图/中国海关博物馆
编制海关统计现场之纸质报关单的留恋。图/王薇薇
同样是瓶装水,有的归饮料有的却归无机化合物
企业在进出口商品时,除了需要向海关申报商品的名称、重量等基础信息,还需要按照海关统计商品分类标准,填报海关统计商品编码,每一件商品都会对应一个数字化的海关统计编码,但有些商品的分类,跟大家日常的认识有所差别。比如,在超市购买的瓶装水就有不同统计归类,矿泉水归入饮料统计,但蒸馏过的纯净水,不归饮料,而应归入无机化合物项下的商品。又如,“运动鞋”是我国常见的进出口商品,但你从海关统计数据会发现,我们国家运动鞋的进出口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原来,海关统计商品分类的“运动鞋靴”是专指体育竞技用的有特别构造的鞋靴,并不是我们生活中通常意义上的运动鞋,我们平常外出活动、休闲游玩穿着的运动鞋、球鞋,并不归入“运动鞋靴”,而只是归入普通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