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十三行

/王栓印

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销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二月,经乾隆皇帝批准清政府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这是清政府出台的第一个全面管制外商的正式章程,其中有一项重要的规定,即:官府不得与洋人直接交往,有关涉及外商的一切事宜交由广州的十三行办理。这十三行包括怡和行、广利行、同孚行、东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仁和行、同顺行、学泰行、东昌行、安昌行等。

十三行负责外商货物的报关纳税手续,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洋商和执行外事任务。十三行中的潘、卢、伍、叶四大行商富可敌国,伍秉鉴更是被称为世界首富,在1834年以前,伍家和英商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到了数百万两白银,伍秉鉴还是东印度公司的银行家和最大债权人,据说他的资产高达2600万两白银,约抵现在50亿元人民币。

清朝康熙年间,也就是1684年,朝廷下令在广州、福州、宁波和上海分别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于是,海关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监督管理机构的专有名称。在这四个海关中,粤海关地位最高。乾隆时期,粤海关一度成了海关的代名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757年,在乾隆皇帝南巡途中,他亲眼在江浙一带的海面上,看到很多装有火炮的西洋商船。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命令欧美商人赴广州贸易,只有粤海关才能办理他们的外贸事务,这就是一口通商。广州利用这个机会,很快迎来了鼎盛时期。

就在乾隆下旨后不久,一起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挑起的案件发生了。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洪仁辉事件。 

在乾隆南巡前三年,也就是1755年,当时还在东印度公司做翻译的英国人洪仁辉,在公司的指派下,带领船队沿海岸线北上浙江,希望扩大贸易范围,开辟新的港口。当他发现宁波的茶叶、丝绸更便宜后,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就经常绕过广州口岸开往宁波做生意。税收减少的粤海关就把这件事上奏给了乾隆皇帝,为了禁止洋人在浙江贸易,乾隆开始推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但尝过甜头的东印度公司不愿就此放手,于是指示洪仁辉驾船北上到了天津,找人帮忙把状纸告到了乾隆皇帝头上。

洪仁辉在状纸中列出几十年来在对华贸易中遇到的困难,他还要求大清帝国在广州之外再开一些贸易口岸,并废除行商垄断的外贸制度。乾隆皇帝看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不仅把  仁辉在澳门关押3年,还把帮他告状的人都杀了头。

在洪仁辉告御状风波后,乾隆皇帝又颁布了一条法令,其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定是官府不得与商人直接交往,涉及外商的一切事情都要交给广州的十三行办理。十三行因而成了唯一可以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构。 

因为一口通商的施行,广州,这座中国历史上资格最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很快成为了欧美各国商人向往的财富之城。粤海关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外国商船进出港管理制度。 

经过一系列检查合格的外国商人进入十三行商馆,再跟行商商议价格。这样,不论是进口还是准备出口的货物都要经过行商代理才能完成买卖。十三行不是就十三家行商,而是形容数量多。在一口通商80多年中,大概有5000多艘外国商船来到广州,可以说盛况空前。

每年,粤海关向清朝中央政府上交的关税,就占了全国税收的40%。而粤海关向行商征收来的碎银子,都要重新熔化再铸造成统一的样式再上交国库。

依靠着垄断,广州十三行的商人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其中的潘、卢、伍、叶四大行商富可敌国,伍秉鉴更是被称为世界首富,据说他的资产高达2600万两白银,约合50亿元人民币。

粤海关管理下的广州港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说法,所谓天子南库意思是说广州已经成为皇帝的南方宝库。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当年粤海关进贡的很多奇珍异宝。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十三行也就此消失了。

 十三行内的买卖 。供图/贺彪

 清代的粤海关 。供图/贺彪

 粤海关发给 外洋船 哥德堡号的离港船牌 。供图/贺彪

 1851 粤海关十两银锭 

 供图/贺彪

 故宫博物院内粤海关进贡的西洋钟表 

 供图/贺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