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一带一路”背景下大连口岸冷链物流产业分析
作者:大连海关 蔡眸 杨卫海
文/大连海关 蔡眸 杨卫海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迅速,预计2022年需求规模达4.7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25%。
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开启了世界经济合作发展的新篇章,极大提升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区域性贸易的发展水平。大连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承担东北地区98.5%以上的冷链集装箱进境业务。作为国家布局的“一带一路”建设节点城市,大连已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以水果、水产、肉类等为代表的进口冷链贸易快速发展,在大连地区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和支撑带动作用。海关统计显示,2019年,“一带一路”65个沿线国家中共有25个国家经由大连口岸开展国际冷链农产品贸易,进口总额达15.06亿美元,占大连口岸同期进口冷链农产品贸易额总量的29.52%。
当前大连进口冷链物流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一方面,当地口岸查检监管区域管理水平不高。口岸查检监管是进口冷链物流中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物流质量,应尽可能根据货物温度储运、存放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合理分配安排查验区域,减少查验过程中因交叉存放给货物带来的品质污染和损耗。而当地部分同时开展进口水果、肉类、水产品查验的场地,还没有按货物储存属性实施分区管理,现场各种货物均在同一场所混杂进行开箱卸货,因场地对温度和储存条件管理较为粗犷,导致查检过程中冷冻货物化冻、水果冻伤以及不同货物间交叉污染等问题时有发生,货损情况最高可达30%。
另一方面,口岸查检场地硬件设施不足。冷链查检设施规模是口岸冷链物流硬件水平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口岸冷链货物整体通关效率。目前大连口岸共设有海关冷链监管查验场地2个,专用冷链查验平台74个,每日可查验40尺标准集装箱100个左右。但在进口冷链贸易旺季时,大连口岸每日待查验的进口冷链集装箱可达150个以上,受场地查验设施能力限制,集装箱排队等待查验情况明显。
产业结构发展转型升级速度缓慢
近年来我国冷链物流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国内沿海主要口岸冷链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普遍增强,纷纷积极针对国内外冷链物流贸易的新形势、新需求,提升港口物流在高效率、个性化等方面的竞争能力,以抢占当前和未来的进境冷链物流市场先机。但大连口岸冷链物流企业在参与物流市场竞争方面积极性整体不高,业务建设发展步伐缓慢,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以进口肉类业务为例,受周边省份港口物流企业竞争影响,大连进口肉类业务流失明显,大连口岸进口肉类在东北消费规模的比例已从2014年的55%下降至目前的30%,相对较低的作业效率和较高的物流仓储费用,令不少进口商望而却步。
口岸冷链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应用相对滞后
运用科学的港口信息化管理体系,合理配置调动港口场地、运力等物流资源,是发展现代集约化、高效能口岸冷链物流产业的必备条件。目前大连口岸对港口物流资源的管理模式仍比较粗犷,在对物流效率要求较高的冷链物流业务中尤显突出。例如在对港内运力资源的管理方面,港口物流企业还没有形成依据港区码头、查验场地及冷库等区域作业动态,集中实时调配集装箱运输车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因港内运力资源调配不当,导致部分区域出现堵点,部分区域却闲置等待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整体冷链物流资源浪费,效率下降。
推动大连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忧,一些制约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将在未来几年集中显现,对地方政府、口岸物流行业、海关等部门在冷链物流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将提出更高要求。在此形势下,大连口岸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应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加快探索实践符合自身未来定位的发展道路。
巩固提升港口国际保税冷链中转业务优势地位
国际冷链物流中转业务指国际散货冷藏船靠泊之后,部分冷藏货物直接装入冷藏集装箱,中转至其他地区,另一部分货物则进入保税冷库进行保税仓储择机转运。口岸国际冷链中转业务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冷链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大连口岸国际物流中转业务体系,将对大连冷链物流产业搭建“全球买卖”平台,打造“国际水产品中转中心”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连是我国最早开展保税冷链中转业务的港口,大窑湾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保税冷链冷藏物流基地,在国内各口岸中优势明显,2018年港口共实现国际中转水产品6.7万标箱,同比增长31%。未来,大连应继续巩固壮大港口保税冷链中转业务能力,借鉴韩国釜山等相近冷链物流优势港口发展经验,重点关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际远洋捕捞渔船的水产保税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短期及中长期硬件发展规划,积极向海关等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冷库经营企业,扩展保税中转冷库库容规模,压缩中转冷链从泊位到冷库的运输成本,提升大连口岸保税中转冷链物流综合能力。
继续加快“海铁联运”物流模式建设升级步伐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项重要务实合作举措。随着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以及多项铁路冷链物流装备技术的创新,铁路冷链物流将在未来我国进口冷链物流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加大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大连口岸应在前期基础上,充分利用“一带一路”中欧班列经贸合作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对接班列沿线“一带一路”主要贸易国家水果、肉类、水产等冷链贸易产品的物流需求,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的时间、成本优势,继续加快进口冷链“海铁联运”物流建设。
通过完善“车船直取”“甩挂运输”设备设施,进一步提高口岸跨境冷链、冷链多式联运效率,全面实现冷藏集装箱海铁联运全过程无缝衔接。加大“一带一路”沿线铁路长途冷链物流运输的新型专用设备的推广使用力度,加快G7等最新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提升进口冷链物流整体科技化水平。广泛开展与大型国有铁路物流企业的合作,推动区域、国际物流互动发展,增强大连冷链物流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
进一步优化港口冷链物流产业综合供给能力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在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中发挥政策帮扶、规划引导的作用。将推进大连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作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重要政策着力点,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口岸城市政府间经贸合作交流,积极落实中央“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制定实施更加适应大连口岸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具体优惠措施,提升口岸冷链物流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行业协会和口岸物流龙头企业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对标国际一流先进口岸物流企业,加快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口冷链管理水平、市场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步伐,增加口岸查验场地设施规模,针对进口冷链物流贸易新业务、新品种的不同特点需求,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个性化物流服务管理体系,提高产业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吸引更多进口冷链业务向大连口岸聚集。海关部门应建立更加优化高效的海关冷链监管工作体系。结合海关检验检疫职能融合契机,对进口冷链货物监管进行流程再造,充分发挥新一代风险作业、查验管理系统在提升进口冷链贸易通关速度中的作用,优化现有“多查合一”通关模式,完善内部部门间工作联系协调机制,推动通关流程“去繁就简”,为大连口岸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监管服务环境。
大连进口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未来,大连口岸应紧紧抓住 “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充分借助当地独特区位和传统产业发展优势,与地方政府口岸部门、龙头物流企业、海关合力,全面开展硬件规划建设更新,积极提高应对新业务转型发展能力,深入强化行业整体营商环境建设,不断缩小与国内外优势冷链物流口岸的差距,实现行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