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伶仃洋上写忠诚
作者:江霞
文 / 江霞
“平时在单位,我们啥活都干,疫情来了,就得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了!”身为拱北海关隶属港珠澳大桥海关“疫情防控专业技术组”总联络员的邵梁笑称自己为了抗“疫”,“翻出‘失传已久’的‘独门绝技’”。这位33岁的海关旅检关员,因为经历过非典,下定决心考上预防医学专业,身经百战后,遇到抗击新冠肺炎这个挑战。
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十几名医学、卫生学专业背景的90后、95后关员,共同为守护港珠澳大桥的珠海公路口岸,充当了智囊团、先锋队的角色。“统一规范,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邵梁说,这是小组的共识——这个为大桥海关提供了防控专业指导和规范的专业技术小组,正在马不停蹄梳理防控以来的实践和经验,为下一步的抗“疫”提供更精细、更专业的标准。
专业技术组受命于危难之际
在连接粤港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有这样一个大桥海关,还有一个“受命于危难之间”的“疫情防控专业技术组”,小组13名党员,冲锋在前不畏风险,勇担重担毫不懈怠,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为了应对这次疫情,抗“疫”前期,大桥海关提出了成立以负责卫生检疫的副关长赖子平为组长,集合全关有卫生学专业背景的年轻关员,集中专业知识和力量的专业技术组,统筹防控。“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完善各个岗位的防控疫情工作指引,使其更细致,更接地气。”大桥海关旅检一科副科长、小组总联络人邵梁说,因为岗位、专业的不同,有些关员并非学医出身,在工作中担心他们对于疫情防控有可能存在两种误区——或者是因为不懂而过分恐惧,或者是因为不懂而过分不在意。
确实,病毒刚刚来袭时,大多数人还未认识到其严重性,一开始有点措手不及。然而,随着小组的成立,大桥海关的应急机制迅速起效,对形势应对自如。
于是,这个集合了14位医学专业关员的小组成为大桥海关抗疫的“智囊团”,及时为各个岗位的人员解答专业问题,提供统一解决方案。小组的特色很鲜明——“小鲜肉化”——组员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尤其有众多年纪仅有二十三四岁的“95后”。
春节前期,部分成员正在各自的老家休假,疫情发展之快超过大家的预期。未能赶回珠海的其他成员迅速通过线上开始工作,全身投入这场硬核战“疫”,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由于大桥是一个24小时通关的口岸,各条线的关员都必须24小时值班,小组也必须安排组员24小时随时在线解答问题。
在这场抗“疫”的行动里,他们都是“细节控”
小组最首要的工作是建立防护指引,就是在工作中,关员们该如何自我防护和帮助旅客进行防护。据了解,大桥海关的平均日通关量在3~4万人次之间,春节前期,通关人数达到高峰。通关的旅客中不乏湖北籍人士,还有部分有武汉旅行史。一开始,对新冠肺炎潜伏期也有传染性的情况还未被知悉,但是,小组为了保险起见,除了在现场设置红外测温系统外,还严格执行海关总署的健康申明卡制度,这个传统有效的制度要求旅客在通关的时候申明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旅行史、是否有咳嗽、发热等症状,以及密切联系人的身体状况等。
防控方面有很多问题和难点需要抓细节。“如何使用负压隔离室,遇到疑似病例或其家属时,如何解决安置上的问题,如房间格局的安排,以及如何通过视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邵梁说,小组都严格遵守着操作性极强的规定。“统一规范,才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这是小组的共识,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为整个大桥海关的防控行动提供指南——在这场抗“疫”的行动里,他们都是“细节控”。
防护物资的管理使用也是小组的规范管理重点之一。防控初期,由于小组提前介入,他们一早就紧急购买了一大批医用口罩,并从一开始就制定了防护用品的使用计划,有效控制了防护用品的消耗量。“关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按需领用口罩,防止浪费;能够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除非处理过疑似病例或者接触过有湖北旅行史的旅客,都要做到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处理。”
与此同时,小组还规范了红外测温仪的校准方法和原则,并制定医疗垃圾处理方案,比如在每一个工作点设置两个垃圾桶,将医疗垃圾和普通垃圾分开处理,每个班次结束前用酒精喷淋表面并封口,每两天集中送出处理。“不规范的做法第一时间就要纠正。”邵梁称,这是小组成员在学校学习和医院实习中带来的经验。
既是智囊团,也是先锋队
“遇到疑似病例,大家都怕的时候,我们就要上,毫不犹豫。”邵梁说,“如果没有学过医学专业,很难穿着防护设备去进行排查、调查,因为他们无法分辨什么叫‘干咳’,什么叫‘皮疹’,什么叫‘结膜充血’等。没有这些概念,如何做医学排查?”
在这样的自我定位下,他遇到了第一例可疑的染疫嫌疑人。有一天,在进行健康申报的时候,一名旅客称自己曾于1月18~20日出差武汉,随后带着一家五口外出旅行。红外线测温显示,发现该旅客并无发热状况,邵梁随后将其带到排查室做进一步排查。
在排查室中,邵梁使用水银体温计测量,发现该旅客温度达到38℃。两次测温差别太大,邵梁觉得有点奇怪,又换了一根水银体温计。还是38℃。
为了保险起见,他穿上防护服,把旅客带到负压隔离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经过调查,邵梁把旅客和家人送上了120救护车。幸运的是,最后该旅客和家人没有确诊。
组员王敦韬刚刚回东北结婚,就收到抗疫任务艰巨的消息,立即提前结束婚假,和爱人一起回程。上班的第一天,他就遇到从湖北回来的25名旅客。经测温,其中一名旅客的体温明显偏高,被送到排查室,王敦韬作为现场当值的小组成员中比较有经验的一位,顺利完成对大桥海关第一例病例的采样。副组长李书香隔着玻璃门窗,查看了采样全过程,欣慰地对着走出来的王敦韬竖起大拇指:“不错,操作很规范。”3月19日,一名由英国入境的旅客申报有发热、干咳症状,体温复测37.4℃,王敦韬迅速对旅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引导旅客进入负压医学隔离室采样,在团队的努力下,检出了拱北海关首例口岸确诊病例。
因为肩负着专业的指导和一线的执行,连轴转让留守的组员疲劳不堪。“从1月22日开始,我只休息了一天。”邵梁说,除夕夜、大年初一、元宵节和情人节,他都在岛上值班,感觉只要有坐下来的机会都能睡着。
结合实践经验总结、反思和梳理
“小组成立初期,我的电话基本24小时都不停。”邵梁说,来自不同线条的疑问层出不穷,很多乍听起来有点“可笑”,但反映了大家的紧张和忐忑。“所以才需要我这个角色,把这些问题整理、记录下来,进行归纳、答复。”在小组的微信群里,邵梁把各种实践经验与组员们一起分享、探讨。
组员林晨是一名年轻的“小仙女”,专业技能强,2019年代表拱北海关参加了全国海关卫生检疫技能比武大赛,并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2018年入职的她,头脑灵活,思路清晰,干事果断,在完成岗位防疫任务的同时,还肩负起大桥海关的防护装备使用培训,并拍摄多部有代表性的教学示范片。跟林晨同样是2018年入职的郑友敏,堪称卫生检疫知识点的“百科全书”,虽然休假在外因为疫情控制赶不回来,但坚持远程完成了一份份的操作指引和规范。小组中还有未真正经历过口岸疫情“战役”的新手关员。然而,临危受命,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他们在实践中飞快进步,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战“疫”期间,小组始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每一个线条的关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都能得到帮助,甚至小组的组员到现场指导解决问题。“看来大家都成了各自线条的顶梁柱了。”邵梁谈及羽翼渐丰的组员时,有一种“老母亲的欣慰”。
由于入境政策调整,有一段时间大桥海关的通关人数锐减,但特别小组不敢懈怠。“我们要细化防护措施和对一些疑似病例的要求。”邵梁说。他们要对战“疫”以来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和梳理,制定相关标准,因地制宜,让相关部门的诊疗方案可以落地,并进行内部培训,“接下来我们会制作教学视频进行全员培训,研究防护用品的替代方案,同时在境外的疫情信息收集和研判方面再下点功夫。”
面对近期境外疫情防控任务重、压力大的艰巨考验,邵梁积极组织专业技术研讨,结合旅客入境特点和防控要点,带领组员对逐项环节、逐条路线、逐个细节进行推演设计,设置入境前专用医学排查区域,制定出最优人员分流、处置方案,确保“最短距离,最少接触”。为确保采样“零风险、零差错”,他和小组成员一道,无惧风险高危,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以专注专业的态度,做好每个细节,用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扛起守好口岸一线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