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不透气的手套
——从丁腈医用外科手套出口看外贸商品内销
作者:方圆
文 / 方圆
丁腈,化学分子式C4H7N,主要应用于有机合成原料、溶剂,也可用于精细化学品。在医疗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蓝色手套,耐磨耐用不渗透,即以其为原料生产制作。
进入2020年,尤其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2月份以来,丁腈医用外科手套的价格一路走高。2019年年底,1000副包装的丁腈医用外科手套,售价约为每箱30美元,一副手套折合约0.2元人民币。而到了2020年6月,每箱售价就涨到了130美元,每副手套折合约0.9元人民币,价格翻了4倍以上。
医用外科手套价格不断走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市场需求旺盛。受疫情影响,世界各国及地区,尤其是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对医疗设施、设备以及物资的需求成倍增加。二是国际供给减少。马来西亚是全球最大的医用外科手套出口国,约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但因前期国内疫情严重,其工厂被迫采取了停产减产措施,产量大幅下降。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国内最大的几家医用外科手套生产企业生产用的丁腈橡胶胶乳,一部分以进料对口方式从韩国、马来西亚等国采购,另一部分在国内市场购买,其价格已从4月底的约5000元人民币/吨,涨至目前的约7000元人民币/吨。
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推高价格的同时,也推热了医用外科手套出口贸易。据统计,2020年1~6月,我国出口丁腈医用外科手套(主要税号HS401519)5.66亿美元,而2019年全年这个数字仅为1.48亿美元,半年时间就达到了2019年全年的3.8倍。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2020年1~6月,全国进口丁腈医用外科手套2.45亿美元,而2019年全年这个数字为0.88亿美元,半年时间也达到了2019年全年的近3倍。
受益于疫情控制较早、企业率先复工复产,我国外贸企业暂时抢占了部分国际市场,并开足马力生产医疗设备和防疫物资,大量囤积储备生产原材料。以医用外科手套为例,数据显示,2020年1~6月,丁腈医用外科手套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丁腈橡胶胶乳(主要税号HS400251)进口4.62万吨,货值4547.93万美元。而2019年全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3.8万吨和3960.44万美元,半年的时间就达到了2019年全年的121.58%和114.83%。预计到2024年,国内的行业龙头企业医用手套产能,将可与全球最大的马来西亚Top Glove橡胶手套制造商相当。
但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各个国家及地区都认识到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需求增大,必将收缩或调整产业链布局,优先布局在本国建厂,以保障本国物资产品的稳定供应和安全,全球医用手套产业链面临重构风险。同时,欧、美疫情虽然持续严峻,但受经济和就业压力影响,已经开始“边防疫边复产”。面对国际市场供给产能的不断恢复以及疫情过后市场需求的逐渐退潮,我国出口企业会不会又因为供大于求而出现价格跳水甚至产品滞销的局面,值得关注。
一方面出口企业全力开工生产,大量寻求海外订单,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又大量下单购买海外产品。出口企业有没有考虑过开拓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以平衡和降低不确定的风险呢?至少从国内主要的医用手套出口企业来看,目前尚无此打算。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外贸商品内销会遇到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处于分割状态。
2019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17.2万亿人民币,占全球出口总量的13.2%。但据研究分析,其中具备内销条件的只有约1.05万亿人民币,仅占全部出口的6.1%。调头转向国内市场,将原本打算出口的商品转至国内市场销售,对于大部分长期接收国外订单的外贸企业来说并非易事。
出口货物与国内市场间,好像是戴着一副手套。
图 / 林立
深圳宝安机场海关关员对出口防疫物资医用手套进行查验。
外贸内销的难处究竟在哪里?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国内产业链经营模式与国外差异很大,外贸内销无异于重起炉灶;二是国内产品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以低价抢占市场份额,外贸商品没有价格优势;三是国内外生产设备和标准存在差异,调整成本较高;四是对外贸企业而言,海外市场份额是深耕多年积累下的宝贵财富,即使面对不小困难,外贸企业仍然不愿轻易放弃。且其产品大多是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定制,不一定完全符合国内市场的需要和偏好。五是营销手段和途径与国内市场脱节。尤其是国内电商平台高速发展,但做惯了海外市场的出口企业并不十分熟悉其中规则,而电商平台的回款速度相比国外厂商也不令人满意。其实,外贸企业也并非没有做出这样的尝试。还是以医用外科手套为例,中红普林、英科医疗等最大的出口企业都已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开店销售,但由于产品基本为海外代工,其品牌在国内影响力不高,国内销量并不理想。
2020年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16号),从加快市场准入、促进“同线同标同质”、搭建转内销平台等方面推出10条措施。其中涉及海关的“提升转内销便利化水平”一条,要求对符合条件可集中办理内销征税手续的加贸企业,手册申报频率由每月调整为每季度。从传统意义上讲,支持外贸商品内销,海关能做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领域,通过实施更便利自由的进出区政策,减少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但面对疫情影响下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海关还可以更好地发挥进出口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优势,及时发布关于行业商品的监测预警;发挥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工作机制作用,密切跟踪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情况,关注主要商品国际市场份额变动情况,更精准地服务外贸市场主体和宏观决策。
同时,在当前全球经济趋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大背景下,经济问题不断被政治化,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存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外贸企业也应主动拓展思路,调整和找准战略定位。外贸转内销并不是简单地把原本卖到海外的产品卖给国人,还要多多了解国内市场的运作规则,并与主要平台、渠道、市场深度对接,尝试为国内消费者精准画像,拓展可能的销售途径。这样才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游刃有余,不断增强抵抗风险和多样适应的能力,更好地生存发展、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
栏目编辑:高扬 582310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