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

霍乱:口岸重点关注的消化道传染病

 / 蒋晓玲  黄凯  姚武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也是中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可引起流行、暴发和大流行。据史料记载,霍乱在全球范围内共引发了7次大流行,先后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对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据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在世界范围内,每年新感染霍乱的病例约为130万~400万例,死亡病例约为2.1万~14.3万例。

霍乱弧菌病原学特征

霍乱病原体为霍乱弧菌。霍乱弧菌为革兰染色阴性菌,对干燥、日光、热、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分为两个生物型:一个为古典生物型,即霍乱的病原体;另一个为爱尔托生物型,即副霍乱的病原体。这两个生物型除某些生物学特征有所不同外,在形态学及血清学形状方面几乎相同。

霍乱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带菌者分为健康带菌者、潜伏期带菌者及病后带菌者三种。健康带菌者的排菌时间较短,一般为7天左右。潜伏期带菌者在发病前数天,排菌时间更短。病后带菌者自临床症状消失后3个月内带菌。

霍乱的传播途径及致病机制

霍乱主要是由被感染者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也可通过生活密切接触和蝇有关的单一或交错传播。霍乱弧菌侵入肌体后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但当胃酸暂时低下或入侵病毒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会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这种外毒素具有ADP-核糖转移酶活性,进入细胞催化胞内NAD+ADP核糖基共价结合亚基之后,会使这种亚基不能将自身结合的GTP水解为GDP,从而使这种亚基处于持续活化状态,不断激活腺苷酸环化酶,致使小肠上皮细胞中的cAMP水平增高,导致细胞大量钠离子和水持续外流。这种外毒素对小肠黏膜的作用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在临床上会出现剧烈泻吐和严重脱水,致使血浆容量明显减少,体内盐分缺乏,血液浓缩,进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

霍乱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在新的霍乱疫区,成人发病多;而在老的霍乱疫区,儿童发病率高。霍乱无家庭聚集性,男性多于女性。

霍乱发生的季节及分布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霍乱主要分布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亚洲、南美洲和美洲中部。这些地区公共卫生条件相对落后,极易诱发霍乱疫病。中国多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夏秋两季是霍乱疫病的高发期,尤其多发于每年710月。

霍乱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

霍乱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

典型症状

人感染霍乱弧菌后,病情轻重不一。对于严重者来说,霍乱弧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造成急剧腹泻、呕吐,腹泻常为无痛样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者血水样),伴有里急后重感。严重者由于剧烈腹泻,造成大量脱水,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呆滞、眼球下陷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在数小时内导致死亡。

霍乱的实验室检测

一是血常规:红细胞、血红蛋白增高,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增多;二是镜检:见黏液和少量红、白细胞;三是悬滴实验:见运动活泼的霍乱弧菌;四是应用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可以实现快速诊断。

霍乱的治疗

曾接触霍乱患者的人群,或不洁饮食后出现严重腹泻、呕吐等症状,排米样便的人群,应及早就诊。当粪便、呕吐物、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株时,可确诊为霍乱。 

 / 蒋晓玲

霍乱弧菌革兰氏染色镜检

一般治疗

严格隔离:应按照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患者排泄物应彻底消毒。

监测生命体征: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血压、心率、脉搏,观察患者排便次数及排便量。

药物治疗

补液:轻中度脱水患者可进行口服补液,增加饮水量或口服补液盐。重度脱水患者应进行静脉补液,辅以口服补液。补液原则是早期、迅速、足量。对老年人、婴幼儿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补液速度不宜过快,应边补边观察治疗反应。

纠正电解质紊乱:多数患者存在低钾血症、低钠血症。可口服或静脉补充电解质,亦可口服钾片进行预防治疗。 

抗菌治疗:使用抗菌治疗的目的是缩短病程,减少腹泻次数和迅速清除粪便中的病原菌,多为口服用药。常用药物有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孕妇、婴幼儿慎用该类药物。 

止泻药物:霍乱患者慎用止泻药物,可用氯丙嗪和黄连素,二者有抗肠毒素作用,临床应用可缓解症状。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可吸附病原菌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增强肠黏膜屏障作用,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其他治疗 

出现急性肾衰竭患者,须及时给予透析治疗。合并急性肺水肿患者,须及时给予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人工肺辅助治疗。明确诊断为霍乱的患者应进行隔离,对患者及带菌者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增加饮水消毒及食品管理,建立良好的卫生措施。高危易感人群可口服疫苗进行预防。

海关对霍乱的检疫措施

霍乱作为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国际检疫传染病,是口岸海关重点关注的消化道传染病,口岸海关采取严密的检疫措施严防输入性霍乱病例。

一是提前判,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分析掌握全球疫情状况,加强国际间交流,加强入境检疫查验,对重点国家、重点交通工具、重点人员、重点时间的入境人员,加强卫生检疫力度,通过多种举措相结合的方式,发现输入性确诊及疑似病例。

二是加强对来自疫区的集装箱、货物的检疫查验力度,发现异常情况时要实施卫生处理,同时做好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工作,以防止通过食物引起霍乱。

三是加强对运输工具的卫生监督,要求运输工具负责人配备消毒、杀虫设备,发现苍蝇、蟑螂等病媒昆虫时随时灭杀,并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

四是对口岸发现的确诊及疑似病例,须进行强制性转诊,及时移交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登记密切接触者详细信息,通报地方卫生部门。同时,对确诊及疑似病例接触及停留的场所,接触的物品,旅客的分泌物、排泄物,病例转运通道进行终末消毒。

霍乱的预防

增加饮水消毒及食品管理,建立良好的卫生措施。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坚持用肥皂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后和处理食物前。在用流动水冲洗前,须将涂抹肥皂的双手擦在一起至少15秒。如果没有肥皂,也可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此外,须注意只饮用安全的水,包括煮沸或消毒的瓶装水,吃完全煮熟和热的食物,避免食用生鱼或不熟海鲜。警惕乳制品,包括被污染的冰激凌和未经巴氏杀菌的牛奶。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海关)

栏目编辑:高扬  582310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