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婴儿纸尿裤实验室检测的三个重点
作者:陶琳雯
文 / 陶琳雯
GB/T 28004.1—2021《纸尿裤 第 1 部分 :婴儿纸尿裤》(以下简称“新国标”)已自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进一步提高了标准的适用性,对提高婴儿纸尿裤产品的质量安全,保护婴幼儿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着重介绍海关实验室在新国标下针对婴儿纸尿裤的三个检测重点。
技术指标
渗透性能是纸尿裤重要的功能性技术指标,以吸收速度、回渗量和渗漏量三个指标来衡量。吸收速度是模拟实际使用的情况,测定纸尿裤吸收模拟液的速度,反映的是纸尿裤的实用功能;回渗量反映的是液体被内芯层吸收后返回芯层表面的量,回渗量太大会对婴儿皮肤造成潮湿感,以致过敏不适;渗漏量反映的是内芯层吸收液体后从纸尿裤背部渗出的量,超量会把纸尿裤外面的衣物浸湿。
此外,面层附着物和杂质为新国标中增加的技术指标,主要是为了限制纸尿裤使用回收料带来的风险。
安全指标
在纸尿裤的生产过程中,热熔胶黏合剂是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其存在释放甲醛的风险。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甲醛含量按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限量为6mg/kg。
为了增强纸尿裤的亮白度,荧光增白剂也可能被生产厂家用于生产。荧光性物质是一类结构复杂的有机物,极易被黏膜组织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在体内蓄积达到一定量后可能使人体细胞发生变异,成为潜在的致癌隐患。新国标规定纸尿裤中不得检出可迁移性星光物质。
纸尿裤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来自绒毛浆或纸制品加工时使用的助剂聚丙烯酰胺的单体残留。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1994年就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是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内均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丙烯酰胺的含量按照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内标法)测定,限量为0.1mg/kg。
纸尿裤主要材料是中间层的绒毛浆、高吸收性树脂和卫生纸等吸水性材料。为满足柔软、有弹性等特殊要求,绒毛浆和卫生纸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加入柔软剂、增塑剂等化学助剂,以达到改性的效果。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环境雌激素,对动物生殖系统和肝脏存在毒副作用,部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甚至具有致癌性。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按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均不能大于0.1%。
卫生指标
微生物指标是卫生指标中的最基本要求,检测项目主要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和病原体对应程度的微生物污染。GB 15979—200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中规定,婴儿纸尿裤卫生指标包括细菌菌落总数、真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性化脓菌。致病性化脓菌是指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溶血性链球菌。
绿脓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绿脓杆菌感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和组织,常见于烧伤或创伤部位、中耳、角膜、尿道和呼吸道,严重时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胃肠炎、脓胸甚至败血症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它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导致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包括伪膜性肠炎、败血症和脓毒症等,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暴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变态反应。
(作者单位:济南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
栏目编辑:高扬 582310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