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在红椿下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记武汉海关驻利川市元堡乡红椿村定点帮扶工作队二级巡视员李均华
作者:熊皖扬 张腾武 王芳 黄宏章
文 / 熊皖扬 张腾武 王芳 黄宏章
图 / 伍利刚
李均华(右二)走访“五保户”。
2022年10月的一天,利川市元堡乡红椿村的排水沟堵了,水流不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就要淹了……接到险情报告后,驻村工作队干部老李立即带领几个村民,拿上工具赶到现场,冒雨疏通沟渠,迅速排除了险情。
“老李”名叫李均华,来自武汉海关。提起他,当地村民都会打心眼里夸上几句:“驻村一年多,心里总装着村民,解难事,办好事,真是好样的。”
这位海关人,论年龄,五十八九;论职级,二级巡视员。他的年龄和职级在全省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干部队伍名册里算得上是挂了号的“人物”。
从他“毛遂自荐”代表关里进驻红椿村的那一天起,就尽心竭力把解决红椿村422户村民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当成乡村振兴的大事,在这片刚刚告别贫困、焕发新生的山村里,续写了一个个暖心故事和一段段佳话。
“带着情怀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2021年7月,根据统一安排,武汉海关党委准备派驻3位同志到大山深处的利川市元堡乡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均华主动报名请缨,要求参加驻村工作队。起初关领导觉得他上了年纪,患着高血压、肾结石等病,没有批准,但最终拗不过他。
获得批准后,李均华第一时间到村进驻,从待在“办公室”到走进“百姓家”。他克服身体病患以及气候潮湿、习俗差异等生活困难,按照“吃住在村、岗位在村、工作在村”的要求,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作风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去。工作忙时,他经常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在村坚守,一两个月也回不了一趟武汉,想方设法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一心一意地琢磨着为乡村谋得振兴发展。
直到不久前,李均华肾结石严重发作,剧痛难忍才回武汉住了20多天医院。碎石治疗还没有彻底结束,他就出院长途跋涉赶回了村里。
“把驻地当故乡、把帮扶当事业、把村民当亲人,他是带着情怀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伍利刚赞叹说,“为了乡村振兴,一把年纪的他可真是拼了。”
如何与群众沟通交流、拉近感情是个大学问。一年多来,李均华不摆官架子,也不讲官话,平日里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了深厚情谊。
李均华主动融入村民中,把他们当成朋友、亲戚,做到以诚相待,平易近人,无论是上门走访,还是村中偶遇,他都会亲切地与村民们拉拉家常、谈谈柴米油盐,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现在,大部分村民都成了他的“熟人”,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李头儿”。
平时总有群众到村委会来咨询医保、社保缴纳标准,了解耕地、林地补贴发放进度,解决地界纠纷、家庭矛盾……“群众工作无小事”,他都会一一耐心讲解、周到服务。
“每项工作都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不能马虎。” 李均华说。
“我认可海关老李同志的思路”
位于湘鄂渝黔革命老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曾是湖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坐落于恩施利川元堡乡、平均海拔1450米的红椿村,也不例外。这里群山逶迤,丛林茂密,年平均气温不足20摄氏度。巍巍大麻山上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和高山海拔的环境优势,非常适宜中药材大黄生长。这也是当地家家户户普遍喜欢种植的一类传统性经济作物,很多人家种了二三十年。
李均华和驻村工作队同志们到了之后,通过深入田间地头的现场查看和深入农户的走访调研,发现全村在大黄种植产业上普遍存在品种选取杂乱、技术参差不齐,长期未进行合理休耕或改良土壤等问题,更谈不上科学化种植。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发展,也影响了农户增收增产。于是,如何建设优质高产的“大黄基地”,探索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便成了老李与工作队其他同志的“上心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经过多方沟通,李均华和驻村工作队同志东奔西走,穿针引线,最终从武汉对口帮扶利川的项目资金中争取到300万元,用于实施优质大黄基地项目。
今年3月21日,华中农业大学经过实地考察,就大黄繁育、种植、管理等技术研究与村里达成合作意向。3月27日,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完成土地权属现场摸底,上门做通9个种植大户的思想工作,承担“试验田”任务;随后又经过实地摸排完成了项目土地租赁,并向全体村民公示。
谈起此事,李均华一直记得,在为项目选址时,有一户村民舍不得租赁,但最终还是大力支持:“我认可海关老李同志的思路,大黄要想收成好,确实是需要好的种子和种植技术的指导。”
目前,优质大黄基地项目前期基础建设已全面展开,红椿村的传统产业顺利实现进一步优化升级。虽然今年遭遇了几十年少有的高温干旱,加之受市场波动行情的影响,增收预计不那么可观,但种植户们依然充满信心。
“首先要推动特色支柱产业兴”
“郭大姐,去年的厨艺培训感觉怎么样?今年还参加不?”李均华在走访路上偶遇民宿老板娘郭友桃。听到培训,郭大姐立马滔滔不绝:“到时候我一定参加。去年培训后,我厨艺进步可大了,大家都说我现在做的菜又好看又好吃。”
红椿村深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莽莽林海,既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领导的游击队作战遗址、古盐道,又有“夏无高温、伏无酷暑”的天然避暑气候优势。
“乡村要振兴,首先要推动特色支柱产业兴。”李均华胸有成竹地说,“这方面我们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还是没少动脑筋的。”
为了持续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服务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打造文旅、药旅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擦亮 “红椿村”特色品牌,李均华与驻村工作队同志们开办各项课程,强化人才技能培训。
去年以来,李均华一手操办了几期“三产”课程专业培训,郭友桃与来自红椿村及周边小村的50多名村民一道学习了茶艺、厨艺、民族歌舞、礼仪接待、乡村振兴政策、新冠疫情防控等课程,课堂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大受欢迎。
目前,红椿村已经有80多户村民走上了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之路。驻村工作队协助村民开办一家家民宿和农家菜馆、搭建定点帮扶农副产品购销平台、引导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瓜果等,能够带动600多人就业,年增收达200余万元,老百姓的增收致富渠道越来越宽。
在红椿村,李均华和驻村工作队同志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春风行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进行宣传引导,组织志愿者、青壮劳力一起进行环境整治。动用挖掘机、工程运输车清理垃圾40吨,疏通沟渠2公里,整治5处“乱搭乱建”,清除各类围栏350米,拆掉钢架棚15立方米,规范治理砖厂2个……一组组数字见证着红椿村的富美变化,也印证着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他们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一路走来,经过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红椿村先后被确立为州级“乡村振兴重点村”、利川市“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14个试点村之一……
(作者单位:武汉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