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大豆贸易格局演变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中国是大豆的“娘家”,栽培历史悠久,在轩辕黄帝时期就开始种植大豆,世界上的大豆几乎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种。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能餐无豆。”中国人吃豆子,一煮就是五千年,它富含的蛋白质仅次于我们日常食用的肉类、鸡蛋和牛奶,因此赢得“植物蛋白之王”“田中之肉”等美誉。大豆也有它的“硬伤”,就是难嚼不易消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豆慢慢退出了主食的行列,让位给了小麦和稻米,但这并不妨碍它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讨巧人类。在智慧人类的点拨之下,大豆羽化成仙,在副食这条新赛道上大放异彩,并且有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除了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和豆油,榨油后的豆粕更是理想的动物饲料,目前已是世界第一大饲料蛋白来源。时至今日,世界上有半数以上的国家种植大豆,成了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作物,大豆从中国的“特产”变成了世界性的植物蛋白源。
贸易版图中角色变更
在世界大豆贸易版图中,中国由净出口国转变为贸易逆差国,进口持续快速增长,21世纪进口量更是屡创新高,进口成本持续增长。数千年来,长期以素食为主的中国人,正是依靠大豆解决了最重要的蛋白质需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大豆生产量最高的国家,约占据世界大豆产量的90%。在近现代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大豆都是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20世纪40年代,美国大豆农业才真正起飞,并迅速超越中国主导了世界大豆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大豆农业在拉丁美洲飞速发展起来,1974年巴西的大豆产量超过中国,1998年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也赶超了中国。
1996年,中国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随后大豆进口数量呈现明显的快速提升趋势,2000年进口已迅速突破千万吨大关。2001年按照“入世”承诺取消大豆进口配额管理之后增加幅度更为明显,2003年大豆进口跨越2000万吨关口,2007年进口站上3000万吨新台阶,此后进口连年快速增长,2020年尽管我国受新冠疫情影响整体进口下降0.7%,但大豆进口依然保持强劲增长,进口量突破1亿吨,达到创历史新高纪录的1.003亿吨,同比增长13.3%,比“入世”前的2000年增长8.6倍,20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占同期世界大豆进口贸易量的比重超过六成,我国大豆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84%。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我国进口大豆价格持续快速上涨,2021年进口均价为3585元/吨,同比上涨31.1%;2022年进一步涨到4485元/吨,刷新我国大豆进口均价历史纪录,比2020年大幅上涨1750元/吨,国际豆价上涨并非“逗你玩”,进口企业深刻感受到了“切肤之痛”,2022年我国大豆进口成本比2020年多花1594.1亿元。
新政后国产大豆自给率稳步提高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大豆这个“油碗”同样不容有失。面对巨大的产需缺口,一场扩大种植面积、发展种植技术、改良品种的“豆”争再次打响。2019年我国发布《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22年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这一轮“攻坚战”的政策强劲有力,效果也更明显。
2022年,面对新冠疫情和经济增速下行交织叠加、南方极端高温干旱和北方秋汛接踵而至、国际市场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的多重冲击,我国稳住了农业基本盘,粮食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其中,大豆种植面积1.54亿亩,是1958年以来最高的年份,产量首次迈上2000万吨台阶,达到2028万吨,同比增长23.7%。与此同时,我国开启了饲料“开源替代、提效减量”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降低饲料生产对豆粕的依赖。多管齐下的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国大豆进口连续两年下降,2021年和2022年分别进口9647.1万吨和9108.1万吨,同比分别下降3.8%和5.6%,2022年进口量已比峰值时减少了923.4万吨,国产大豆自给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加快形成多元化大豆供应体系取得成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已实现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但大豆仍然面临国内供给不足、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强的风险。中国是人地关系极为紧张的国家,基于当下国内大豆需求增长的现实情况和生产资源与技术有限的约束,中国的大豆产业安全更多地体现在进口安全方面,即贸易性粮食安全。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巴西和美国是全球大豆生产最多的两个国家,长期以来我国进口大豆超过九成来自以上两个国家。2013年巴西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以后,巴西逐年持续增长的大豆产量及价格优势,不断挤占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市场。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当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1664万吨,同比降幅超过一半,仅占当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的18.9%;同期自巴西进口大豆6608.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9.8%,占当年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5.1%。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之后,农产品贸易得到恢复,自美国进口大豆逐渐恢复正常。2022年我国自巴西和美国分别进口大豆5439.2万吨和2953.3万吨,同比分别下降6.5%和8.5%,分别占同期我国进口大豆总量的59.7%和32.4%,两者合计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为更好地应对大豆国际市场波动、实施多元化进口战略,2022年我国从阿根廷、乌拉圭和加拿大分别进口大豆364.9万吨、178.8万吨和71.9万吨,三者所占进口比重由上年的5.4%提升到6.8%;此外,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大豆76.2万吨,同比增长24.9%,进口来源地进一步拓宽。
东部地区为大豆进口主要区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大豆压榨企业大多数都加工国产大豆,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经过长期错位竞争,我国逐渐形成了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和进口转基因大豆两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虽然二者相互之间也具有替代性,但国产大豆主要是用于食用,进口大豆主要用来加工油脂和饲料豆粕。随着大豆压榨能力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压榨企业投资构成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之前几乎全部为国有和集体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植物油和蛋白粕消费快速增长,进口大豆数量不断增加,外资和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大豆压榨行业,我国大豆压榨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大豆进口的数据变化可以折射出以上变化,2022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口大豆3817.7万吨,占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1.9%,比“入世”时的2001年提升了25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大豆进口的绝对主力;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大豆3063.2万吨,所占进口比重达到33.6%,比2001年增加4.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口大豆2200.6万吨,所占进口份额由2001年的53.7%降至24.2%。从大豆的进口区域来看,我国大豆进口以东部地区为主,2022年进口大豆6960万吨,占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76.4%,其中江苏、上海和山东分别进口1872.6万吨、1167.5万吨和865.4万吨,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42.9%,比2001年提高了11.4个百分点。
作为传统农作物,大豆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对满足居民的营养与健康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化推进和消费结构转型,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需求表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人们的食品消费追求从“吃得饱”逐渐转变为“吃得好”,逐步从以谷物为核心的传统消费结构向以肉蛋奶等动物类食物为核心的现代消费结构转变,导致豆类饲料需求不断提升,未来中国大豆消费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粮食具有金融属性,在全球粮食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效应下不断强化,大豆过度依赖进口,将使中国的大豆供应及饲料工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面临不利局面。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继续稳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改善产品品质,完善大豆储备,推进多元化进口,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给,提高我国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逐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过度依赖,缓解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问题,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单位:广州海关)
栏目编辑:王国秀 346550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