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大豆:本土振兴 任重道远
作者:张靖
文 / 张靖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华夏大地上已有超过5000年的栽培历史,不仅是优质的油料和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经济作物。从大豆中榨取的大豆色拉油是健康的食用植物油,是我国国民特别是北方人群的主要食用油资源之一,榨油副产品大豆饼粕则是我国使用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植物性蛋白饲料,广泛应用于畜、禽、水产的配合饲料中。大豆在我国国内的用途比较集中,其中压榨消费约占85%,食用占11%。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大豆需求快速增加,国内产需缺口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大豆年消费量超过1亿吨,其中80%以上依赖进口,大豆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粮食品类。同时,国内大豆及其制品市场很大一部分由外资掌控,粮食安全“卡脖子”风险凸显。在全球气候变暖、地缘冲突加剧、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背景下,作为我国植物油脂和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我国大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愈发突出。
进口量与对外依赖度携手齐升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启大豆进口节节攀升之旅,1996年由大豆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2000年进口量首破1000万吨,2010年破5000万吨,2015年破8000万吨。2020年,我国进口大豆超1亿吨,创下历史纪录。虽然此后连续2年下降,但年进口量仍保持在9000万吨以上。同时,进口价格波动显著,如受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导致全球粮食价格上涨影响,2021年我国大豆进口价格出现明显上涨,至2022年已达每吨4484.7元,两年间年均涨幅高达28.1%。
消费方面,2002年我国大豆消费量突破3000万吨,到2021年上涨至1.1亿吨以上,其中绝大多数的增长空间由进口大豆贡献。巨大的消费增长带动我国大豆对外依赖度“水涨船高”。粗略计算,20年间,进口大豆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比重由不足40%上升至80%以上。
进口来源地两强垄断
美国和巴西是全球前两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垄断了全球约70%的大豆产量和超80%的出口量,也是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近年来基本垄断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九成左右。其中,巴西的大豆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3左右,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近一半。目前,我国每年自巴西进口规模超1000亿美元,其中以大豆、牛肉为代表的农产品是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2013年,巴西超越美国,成为我国大豆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并保持至今。
美国曾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大大豆生产国。2017年之前,美国在我国大豆进口市场中占比约在35%~50%之间。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美国对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大豆成为大国角力的核心之一。当年,我国自美国进口大豆量同比几近腰斩,美国占当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比重迅速下滑至不足20%,而自巴西进口量则同比增加29.8%,份额占比相应上升至75.1%,创20年来最高。此后,随着中美两国多次签署贸易协议,我国自美国进口大豆开始回升,美国与巴西在我国大豆进口占比差距逐年缩小。除巴西、美国之外,我国还从阿根廷、乌拉圭、加拿大等地进口大豆,但进口量总体偏小。
内资企业进口重回主导
外资企业曾长期垄断我国大豆进口,最高时曾占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的近2/3。自2010年开始,外资企业在我国大豆进口市场中的占比开始下滑,近10年来稳定在40%左右,2022年进一步下滑至33.6%。与之对应的是内资企业开始发力,2012年重回我国大豆进口主导地位。其中民营企业是增长主力,2005年进口333.1吨,至2013年增至2663.3万吨,年均增加29.7%,所占份额由12.5%至42%,当年超越外资企业成为我国最大的大豆进口主体,并在之后与外资企业交替领先。
“双向挤压”导致高进口、高依赖困局
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60%,稳居全球第一大大豆进口国地位。巨大的进口量和对外依赖度高企的背后,是国内大豆产能不足和进口大豆物美价廉“双向挤压”的无奈选择。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加之饮食习惯等原因影响,对食用油的需求远超全球其他地区。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2022年度,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已达到3584万吨,其中大豆油占我国食用油总量比重约为46.4%。如此巨量的需求和消费意味着每年我国将消耗大量的油料作物进行压榨。按18%的较高水平出油率计算,完全满足我国大豆油需求需要消费近1亿吨大豆。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拉动肉类消费需求增加,饲养牲畜所需的大豆豆粕饲料需求也在快速上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22/2023年度,我国豆粕总消费量将达到7523万吨 。
然而,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有限,特别是受土地资源条件限制,国内自产大豆根本不可能满足如此巨量的需求。按亩产132公斤计算,补足目前我国每年超9000万吨大豆的进口缺口,需要近7亿亩耕地,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6%。而目前我国稻谷、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4.5亿亩和3.5亿亩,合计仅为7.9亿亩。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保谷物、保口粮是必须坚持的大政方针,大豆生产的耕地资源被迫受到限制,只能依靠进口补足。
与此同时,相比国产大豆,进口大豆在产量、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优良的自然资源是美洲国家得以大量种植大豆的基础。同时,凭借发达的生物技术,国外研发的转基因大豆能够抗除草剂,并具有更高抗病性,使得在大田中广泛施用除草剂而不影响大豆生长,极大提高了大豆产量。高度的机械化、规模化、自动化生产模式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亩产来看,2021年,我国大豆平均亩产量约132公斤,当年美国、巴西分别达到230.7公斤和236.7公斤。更高的亩产带来的是更低的生产成本,导致进口大豆漂洋过海来到我国,到港价比本土大豆收购价还低,从而挤压本土生产者。
此外,国外转基因大豆出油率比国产大豆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进口大豆成本更低但利润更高,从而获得压榨企业的青睐。
高度依赖进口风险高企
随着进口量和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内、外部风险也在不断攀升。
首先,进口来源地高度集中,并且暂无可替代选择。从全球大豆生产格局来看,目前大豆主产国主要有巴西、美国、阿根廷、中国、印度等,其中美洲三国常年位居全球大豆产量前3位,合计占全球80%以上的总产量和绝大多数的出口份额。全球产量的高度集中使得大豆国际供应极易受主产国产量波动和相关政策影响,一旦国际市场供应减少,我国极难寻求到其他进口来源替代国。
其次,美国ADM、邦吉、法国路易达孚等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大豆行业90%的贸易量,在美国、巴西等大豆主产国均有完善的生产、收储、加工和国际贸易物流体系,控制着全球范围内主要大豆货源。同时,外资企业大量进入我国大豆压榨和加工行业,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逐步强化大豆采购主导力量,国内油脂油料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加。全球大豆贸易主要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方,却几乎没有价格话语权。
最后,在进口大豆的冲击和比较效益影响下,我国农民种豆积极性严重下降,易形成“进多种更少—种少进更多”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压缩国产大豆市场空间。
大豆本土振兴任重道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高达80%对外依存度的大豆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最易被“卡脖子”的地方。近年来,我国一直重视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其核心是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改善产品品质,努力增加大豆有效供给,提高我国大豆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2023年,统筹考虑大豆市场供需形势、比较效益和农民种植意愿等因素,国家进一步出台一揽子稳定大豆生产支持政策措施,形成补贴、保险、收储协同发力的一套政策“组合拳”,从增补贴、扩面积、提单产、加大收储力度等10个方面发力,稳定大豆生产。但是,综合考量我国国情和大豆产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生产、消费和进口情况,实现大豆自给自足基本不可能实现,破解大豆进口困局仍然任重道远。
正视当前大豆产业实际困难的同时,还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保障和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首先要突出政策的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大豆振兴计划实施,确保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提高有效性,努力实现《“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25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产量2300万吨的目标,推动大豆自给率提升。
其次,要注重科技创新对大豆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大大豆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提高单产水平。同时,通过对大豆产业合作组织创新,实现专业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提高产业经营水平和生产效率。针对当前我国大豆进口来源高度集中的现状,在保障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来源地供应稳定的同时,积极推动战略性农业国际合作,多渠道拓宽大豆供应来源地,促进建立更多元、更稳定、更可靠的进口渠道,化解进口来源高度集中风险。
此外,可通过大豆期货、期权等方式增加我国大豆话语权,进一步促进我国期货市场深度融入全球大豆产业链,提升“中国价格”的全球影响力。
(作者单位:天津海关)
20年我国大豆进口年度量价走势
■进口量 ━━进口均价
元 / 吨
万吨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5000
4000
3000
2000
20年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地走势
━━ 美国 ━━ 巴西
占比(%)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年我国大豆进口企业主体走势
━━ 国有企业 ━━ 外商投资企业 ━━ 民营企业
占比(%)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栏目编辑:王国秀 346550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