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病媒生物监测四问
作者:朱波 曾泽睿 郑茂林
文 / 朱波 曾泽睿 郑茂林
什么是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也称医学媒介生物,是指能够将病原体从人或其他动物传播给人的生物,如蚊、蝇、蚤类等。常见的国境口岸病媒生物监测对象为鼠、蚊、蝇、蜚蠊、蚤、蠓、蜱、螨等。
什么是虫媒传染病?
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称为病媒生物性疾病,包括虫媒传染病和鼠传疾病,习惯上均称为虫媒传染病。约2/3的传染病与病媒生物密切相关,仅鼠类传播的常见传染病就有50余种,蚊类传播的常见传染病有近30种。例如,鼠疫、黄热病等检疫传染病,以及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监测传染病等都属于虫媒传染病。
病媒生物会带来哪些危害和风险?
一直以来,虫媒传染病都是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例如,人类历史上曾经历过3次鼠疫大流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全球死亡人数高达1亿人,直接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退;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发生在公元14世纪,席卷整个欧洲,死亡2000多万人,导致欧洲人口减少1/3;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发生在19世纪末,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波及60多个国家或地区,涉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又如,按蚊传播的疟疾是人类历史上较早有文字记录的疾病之一,近百年来先后导致数十亿人感染,超过5000万人死亡,是至今仍在大规模暴发的传染病之一,2017年全球共发生2.19亿个疟疾病例,其中43.5万个病例死亡。再如,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病自2015年5月起在巴西大流行,截至2016年1月,累计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激增20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改变,蚊、蠓等病媒生物活动区域持续扩大,从低纬度向高纬度迁徙的势头愈加明显,导致病原体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世界范围内的虫媒传染病侵害不断加剧。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亿人感染虫媒传染病,其中100余万人因此死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对外交流、国际贸易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境外病媒生物及其可能传播的虫媒传染病随国际交通运输工具、集装箱及货物输入中国的风险大幅增加。
海关如何开展病媒生物监测?
作为国境卫生检疫机关,海关科学开展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物种鉴定与病原体检测、疫情通报和管理等工作,有效防止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的虫媒传染病经国境口岸传入中国,维护国门生物安全。
一方面是口岸本底监测。在国境口岸及其周边400米环境范围内,针对鼠类及体表寄生虫(蚤、蜱、螨)、蚊类、蝇类、蜚蠊、游离蜱和蠓类动态开展本底监测。采用鼠笼法、二氧化碳灯诱法、诱卵器法、蝇笼法、黏捕法、布旗法、紫外灯诱蠓法等方法,尽可能覆盖口岸区域内环境,力争捕获口岸区域内所有种类的病媒生物,从而详细掌握口岸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环境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对于监测超过控制标准的,海关及时督促口岸运营(管养)单位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杀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卫生控制标准内,有效防范虫媒传染病在口岸传播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口岸输入性监测。在对船舶、航空器、列车等进境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快件及邮包进行检疫时,通过目测法、器具法等方法,监测是否有鼠、蚊、蝇、蜚蠊、蚤、蜱、螨、蠓及臭虫、白蛉、蚋、虻、锥蝽、虱等输入性病媒生物。对于截获的病媒生物,海关及时送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指导相关单位按规定实施卫生处理,有效消除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的虫媒传染病的输入风险。
(作者单位:深圳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