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科学防控西尼罗热
作者:曹振轩
文 / 曹振轩
西尼罗热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携带西尼罗病毒(WNV)的蚊虫叮咬人畜而引起发病。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大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发病常常出现发烧、头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严重时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甚至死亡。该病最初发现于非洲,曾传播至北美洲、欧洲等地。灭防蚊害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
病原学
西尼罗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热病毒属,与乙型脑炎、黄热病、登革热、日本脑炎等病毒同属,有囊膜,单链线形核糖核酸,RNA为正链,约有10000~11000个碱基对,有感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鸟是扩散宿主。流行季节与蚊子的活动季节密切相关。西尼罗热主要发生在晚夏或早秋,在南方温暖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毒在嗜鸟性的库蚊中保存,并可在库蚊中垂直传播,且由库蚊携带过冬。
携带西尼罗病毒的蚊子叮咬人是本病的自然传播途径。人和多数哺乳动物感染后通常不会出现病毒血症,在极少数情况下,西尼罗病毒还有可能通过输血、器官移植、哺乳等途径在人和人之间传播。
库蚊是西尼罗热的传播媒介。在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尖音库蚊指名亚种是西尼罗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亚洲为三带喙库蚊和尖音库蚊致倦亚种,在非洲单纹家蚊则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
可疑感染史包括: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潜伏期内去过或来自西尼罗热流行区;发病前6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
西尼罗热的潜伏期为1~6天。多数人感染西尼罗病毒后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临床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热、头痛、背痛、肌肉痛等。可表现为双波热,约半数病人可见皮疹,时间在发热期或发热末期。皮疹可为玫瑰样疹或斑丘疹,部位主要在颈背和上肢,持续时间约为1周。可见咽炎和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病程一般为3~6天,然后迅速恢复,预后良好。严重者除头痛、高热外,还有颈强直、恍惚、定向障碍、震颤、惊厥、肌无力或肌麻痹、昏迷等,偶有死亡。
近年感染西尼罗热的病人出现了较高比例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年长者尤甚。严重病例明显增加,多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病死率显著升高,从之前的5%左右迅速增加到15%左右。
实验室检查
目前,西尼罗热最有效的诊断方法是检测起病8天内的病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西尼罗病毒IgM抗体(IgM捕捉ELISA)。
疾病分布
西尼罗热传统疫区为非洲、中东、西亚和欧洲南部。迄今为止,人类最大一次的西尼罗热流行发生在1974年南非,埃及、乌干达、罗马尼亚、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均有流行的报道。近年来,俄罗斯、以色列、美国、加拿大等国有西尼罗热流行的报道,尤其以美国为多;德国、爱尔兰、日本等国也有输入性西尼罗热病例的报道。
海关提示
人员出境前应了解目的地各类传染病疫情流行情况,谨慎前往西尼罗病毒流行区域,做好自身防护。
确需前往西尼罗病毒流行区域的人员,出境前可向当地海关或其下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咨询,也可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了解目的地西尼罗病毒概况及个人防护基本知识,预防蚊类叮咬。
来自西尼罗病毒流行区或近期于西尼罗病毒流行区停留过的人员,如出现突然发热、头痛、背痛、肌肉痛等症状,并存在西尼罗病毒流行区域蚊类叮咬史,进境时应向海关如实申报。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