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用数据解读城市外贸发展密码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生效,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启航,我国的自贸“朋友圈”加速扩容提质。国内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推出,先行先试作用日益明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和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深化,境外投资成果丰硕。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持续拓展。
2022年,我国外贸顶住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达到41.8万亿元,较2021年增长7.9%,实现了进出口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国际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进出口占全球份额12.4%,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其中,工业制品出口份额达到19.9%,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城市是我国外贸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2022年我国亮眼的外贸成绩单,离不开各个城市的攻坚奋进。我国城市之间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区位要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每个城市各有千秋也各有短板弱项,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潜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成为摆在每一座城市面前既现实又紧迫的问题。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要求,为我国城市外贸运行提供一份更加科学、客观、精准的“体检报告”,我们对《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研究》这一诞生了17个年头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进一步强化指标的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如,增设了“创新竞争力”指标,取代原先的“发展竞争力”指标,从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新兴贸易业态规模等维度,综合评价城市外贸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效。同时,在“效益竞争力”指标中增加了出口环境效益维度,评价城市外贸发展的绿色低碳水平;增加空间价格指数维度,衡量城市自主出口的整体档次和附加值高低。
城市排位的地区分布格局与我国经济的梯度特征整体吻合
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东部地区依然大幅领先,2022年有60座城市入围,较2021年增加1座,其中广东深圳、上海、江苏苏州连续2年稳居前三位,且东部城市包揽前10强,领先优势稳固。中部地区有26座城市入围,较2021年增加3座,其中排位最高的湖北武汉居第14位,提升3个位次。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有10座和4座城市入围,较2021年均减少2座,排位最高的分别为第20位的陕西西安、第42位的辽宁大连。
由于外贸综合竞争力地区分布特征呈现较强的历史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百强城市的“流动性”也保持较低水平。2022年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有93座城市在2021年也入围百强,仅出现了安徽蚌埠、湖南常德、新疆乌鲁木齐等7个“新面孔”,且排位均在60位之后。
虽然综合竞争力强弱分布和百强榜单基本稳定,但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导致城市间外贸表现的差异更为显著。一方面,入围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的外贸值“上限和下限”双双提高,平均差距有所扩大。2021年和2022年,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外贸最高值均由上海保持,进出口值由4.06万亿元提升至4.18万亿元;入围“门槛”则由113.6亿元提升至114.3亿元。另一方面,进出口负增长的城市数量有所增加。2022年,纳入评选的328座城市中,有71座城市进出口出现下降,占纳入评选城市数量的21.6%,进出口下降的城市占比较2021年扩大6.1个百分点。其中,2022年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有11座进出口下降。
从榜单排位变化看,纳入评选城市表现“有升有降”。2022年,综合竞争力排位较2021年出现提升、持平和下降的城市数量分别为161座、7座和160座,分别占纳入评选城市数量的49.1%、2.1%和48.8%。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排位提升、持平和下降的城市分别为53座、5座和42座。其中,部分城市表现亮眼。如,浙江宁波在2021年排第6位的基础上提升2位至第4位,跻身全国前5强;广东珠海和浙江杭州排位分别提升6位和1位,均入围全国前10强;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和陕西西安排位分别提升6位、7位和4位,均进入全国前20强。
凝聚共识,提质创新成为城市外贸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动能
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以规模论英雄”“以增速论成败”的观念正逐步淡化。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值前20强的城市中,有14座入围外贸综合竞争力前20强,较2021年减少2座,规模体量对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支撑作用有所减弱。同时,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进出口值平均增长7.1%,低于同期全国外贸整体增速,城市外贸“强者恒强”的态势正在发生改变。水平竞争力前20强城市中,同时进入综合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由2021年的16座减少至2022年的13座,外贸规模、增速等水平指标对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力趋于弱化。同时,外贸发展效益、创新能力等因素对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2022年,效益、创新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中,同时进入综合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数量分别为9座和15座,较2021年分别增加1座和2座。
综合竞争力和分项竞争力的种种关联变化,反映出高质量发展正成为城市外贸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驱动力。在这一共识不断凝聚的过程中,不少城市主动求变,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带动外贸竞争力实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城市外贸竞争力“传统三强”广东深圳、上海、江苏苏州锚定创新第一动力,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创新产业领跑全国。2022年,深圳外贸创新竞争力居全国首位,上海、江苏苏州创新排位较2021年分别提升3位、8位,有效巩固了3座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浙江宁波、广东珠海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高端化和多元化发展,外贸结构竞争力分列第1位、第5位,综合竞争力排位分别升至全国第4位、第9位。福建厦门效益竞争力由2021年的第18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52位,带动综合竞争力排位提升5位至第11位。
在传统外贸大城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大象转身”的同时,一些中小城市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部署,依托特色化、差异化走出“小而优”的外贸发展路径。如,安徽芜湖加强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等产业的布局,2022年外贸结构和创新竞争力排位分别提升5位和15位,均进入全国前20强,综合竞争力提升6位至第28位,成为综合竞争力前30强中唯一外贸总值低于千亿元的城市。广西柳州凭借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锂电池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实现产品结构和效益的同步升级,2022年结构和效益竞争力排位分别大幅提升40位和65位,带动外贸综合竞争力提升37位至第41位。
以点带面,区域中心化、集群化的城市布局渐趋明晰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产业、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优势空间聚集,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外贸领域,近几年围绕城市群的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功能联动更趋活跃。一些城市群在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下,不断优化区域要素配置、推进一体化发展,带动我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榜单呈现“强中心化”“集群化”上榜等特征。
从全国范围来看,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分布着多个代表性的城市群。其中,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强核”,上海大都市圈9座城市中有8座城市进入2022年外贸综合竞争力榜单前50强,数量与2021年持平;3座城市进入前5位,数量增加1座,集群化优势更趋明显。珠三角地区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依托先进产业集群,不断引领外贸高质量发展。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有9座城市入围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数量增加1座,其中4座城市入围前10强。京津冀作为打造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空间载体,2022年有6座城市入围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4座城市入围前50强,数量增加2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2022年有3座城市入围外贸综合竞争力百强。
在各城市群外贸竞争力集体上榜的过程中,上海、广东深圳、广东广州、北京、天津、重庆、四川成都等中心城市外贸竞争力均在各自群内保持明显领跑地位,在口岸联动、产业协同、创新扩散等方面对城市群外贸扩容提质发挥着关键的引领带动作用。如,2022年经上海口岸进出口货值占上海都市圈9座城市进出口总值的64.8%,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物流枢纽作用突出。在产业链跨区域融合过程中,中心城市对产业布局的引领协调作用日趋增强。如,在广东深圳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粤港澳大湾区珠江西岸和珠江东岸分别形成先进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错位布局,两大区域出口产品相似度(ESI)由2017年的58.9%下降为2022年的46.4%,同质化程度大幅降低、外贸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此外,通过中心城市的技术溢出,部分城市群外贸协同创新趋势明显。如,2022年在上海创新竞争力排位提升的同时,周边江苏苏州和无锡、浙江嘉兴创新竞争力排位也分别提升8位、12位、11位。
潜力释放,开放平台、口岸等要素对城市外贸发展的支撑力度加大
近年来,我国高质量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建设和完善,要素流通更趋便捷通畅,能源、矿产、基础原料等传统物质资料对城市外贸发展的影响有所减弱,城市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重心正逐步向政策、资金、口岸、人才等“软要素”倾斜。在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外贸“软要素”集中体现在潜力竞争力模块。如,对外开放口岸和开放平台数量、新增备案外贸企业数量、实际利用外资额等指标。2022年,同时入围外贸潜力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前20强的城市数量达到13座。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态势,各城市深挖要素优势、兑现外贸禀赋,加快推动外贸扩容提质,潜力指标对后期外贸走势的提振拉动作用明显。2021年外贸潜力竞争力百强城市中,有85座城市2022年的外贸进出口实现增长。其中,部分城市表现亮眼。如,浙江温州坐拥世界华商综试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等多个高能级开放平台,政策和平台优势为外贸发展提供充足动能。2022年,温州进出口值大幅增长22.4%,其中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增长38.5%,占该市出口总值的15.4%,外贸综合竞争力跃升17位至第24位。湖南长沙的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平台数量居中西部省会城市前列。2022年,长沙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超五成,进出口增长25.1%,外贸综合竞争力排位上升7位,进入全国前20强。广西崇左利用口岸物流优势,依托综合保税区,不断增强外贸辐射发展能力,综合竞争力提升45位至第35位。吉林长春在东北全面振兴等政策及配套措施支撑下,潜力竞争力提升2位,同时结构、效益竞争力排位分别提升22位、11位,综合竞争力提升6位至第49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2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榜单变化,不仅见证了我国推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点滴进程,也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缩影。当前,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日益明晰,新要素布局加快重塑、新竞争优势不断集聚、新发展动能蓄势勃发。我国城市外贸发展必须顺势而上,立足自身禀赋、努力补齐短板,不断推进外贸产业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促创新、挖潜力,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外贸竞争力的进一步升级,为未来城市外贸竞争格局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图 / 陈西
上海外高桥口岸海通国际码头大批国产自主品牌汽车经海关监管出口海外。
Tips:
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由水平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效益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潜力竞争力5个二级指标构成,下设23个三级指标。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城市之间外贸“规模”与“速度”的比较,更加关注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运用外贸外资、区域经济、口岸物流、特殊区域等多维度数据,对我国城市外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排位。2022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纳入评价的城市达到328座,涵盖了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纳入评选城市进出口总值合计占我国外贸总值的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