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浅议推进综合保税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作者:李童 詹金良
文 / 李童 詹金良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贯穿于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高地,需要不断创新业态、优化结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以下简称“两业”)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有力助推我国工业化水平提升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对生产性服务业范围进行了界定,共涵盖10大类、35个中类、171个小类,涉及16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348个行业小类,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均纳入了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调查监测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增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国家长远发展。总结全球经济结构演进规律,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革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从发达国家产业演变历史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了50%,正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和创新源泉。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推进,制造强国战略逐步落实,对专业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服务型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将更加深入融合。
综合保税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载体
综保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一种,是《经修订的京都公约》中自由区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综保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为基本功能,享受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政策红利,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国际贸易、产业合作的重要平台。
依托独特的税收和贸易便利化政策,综保区通过开展检测维修、研发设计、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等业务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企业可以利用减税、免税、保税三类政策降低运营成本,享受部分货物免于许可证管理、区内保税货物自由流转等便利化政策。通过与加工制造融合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综合保税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综保区两业融合发展,是按照产业融合的规律和趋势,围绕重点产业和领域培育更多具有保税功能特色的融合发展主体,对于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9〕3号)有关精神,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新变化,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充分发挥综保区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放慢,产业和订单转出加快,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逐渐削弱,以加工贸易为主要业务的综保区发展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巩固我国加工贸易传统优势,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根植中国,吸引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和生产服务环节转移到我国,增强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有利于推动高技术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加工制造产业如果不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就会形成恶性竞争条件下的产能过剩和价值链上游的纵向压榨。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以综保区为纽带,抓住全球价值链重构机遇,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专业化集聚生产能力,延伸产业链,全面承接研发设计、检测维修、物流配送、财务结算、分销仓储等服务外包业务,通过加大对紧扣时代前沿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投入,发展辐射和技术溢出能力强的先进制造业加工贸易,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创造经贸发展新动能。全球价值链加速重构,以研发、金融、物流、营销、品牌为代表的服务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一代技术革命,为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释放巨大活力。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综保区对外开放政策优势和载体功能,培育“保税+”贸易新模式,推动跨境电商、保税研发、保税展示、保税维修、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与新型商业模式和贸易业态相融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创造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
四是有利于以制度创新适应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综保区作为建设高水平开放的门户枢纽,需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进两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倒逼我国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推动综保区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综合保税区两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一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合理规划用地,强化与周边地区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一体化衔接,降低产业交易成本,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运营效率。二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企业主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支持,促进优势资源共享合作,为综保区创新成果提供转化平台,推动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入制造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三是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帮助综保区企业及时获取外部信息、资源,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强化核心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综保区两业融合发展的整体性和同步性。
聚焦特色核心产业,提升两业融合水平
一是立足综保区所在地区资源禀赋、地理优势和工业基础,形成区域内外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例如,与枢纽机场紧密衔接的空港型综保区,可积极利用口岸开放功能和区港联动等模式,培育冷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生物医药、航空维修租赁、跨境电商等具有特色的临空产业集群。
二是为综保区核心制造业优化升级提供精准的服务供给,引导生产性服务业生产要素,如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的合理配置,推动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和相关领域的智能制造设备、材料、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三是以技术创新引领两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级化、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在物流、信息、物联网、云计算、5G等高科技服务技术方面与高端制造业精准对接,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产业链条、打造新的商业模式。
聚焦保税功能优势,持续培育新业态
一是推动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中小微企业、平台机构等多元主体融合发展,重视企业需求、打通信息通道,以专业化、精细化为宗旨,聚焦保税功能,发掘产业链不同环节所需的服务或者产品技术,打造特色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二是打造公共服务技术平台,提升服务企业的外包服务能力,提高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能力。例如,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引进智能控制、辅助设计、系统仿真等方面的服务技术;在航空航天业方面,发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维修、融资租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
三是加强综保区保税展示、委托加工、跨境电商等创新业态的规模化应用,加快建设集仓储物流、展示展销、通关报检、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围绕综保区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促进综保区与国内消费市场的深度对接,提升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聚焦监管创新,优化两业融合制度生态
一是探索在综保区设立两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在符合条件的综保区拓展保税服务,引导优质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综保区集聚,对于进驻园区经营的企业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及便利准入机制,支持建设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创新孵化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检测维修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现代服务中心等载体。
二是探索保税模式创新,完善综保区智慧监管体系,推进数字化无感卡口管理,同时推进企业ERP、WMS数据库与海关系统联网监管,实现产业“全链监管”。对不同信用等级和风险等级的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研究探索支持服务贸易、离岸服务发展的监管模式。
(作者单位:海关总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