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外贸继续领跑全国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广东以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地理区位、港口条件和广阔的市场腹地,始终处于中国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前沿。1986年,体制改革先行一步的广东登上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第一的“宝座”,此后连续38年,始终坐拥“头把交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广东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改革持续深化并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对外经济贸易得到跨越式大发展,货物进出口总值从2001年的1.46万亿元起步,连续跨越7个万亿元台阶,2023年进出口总值已达8.3万亿元,大幅增长4.7倍。
今年一季度,广东外贸延续去年年底以来的回稳向好势头,进出口2.0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2%,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对同期我国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回升至20.1%,在全国稳外贸大局中继续发挥“压舱石”的作用。外贸的发展壮大成为拉动广东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发动机”之一。
追兵快马加鞭,广东外贸依然一马当先
改革大潮风起云涌,“排头兵”地位绝非一劳永逸,广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先行者的烦恼”。面对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的压力,近年来广东逐渐升级产业结构,一些比较低端的贸易相关产业内迁或外移,外贸依存度由2000年的145.8%逐渐降至2024年一季度的60%左右。兄弟省份在用工、用地成本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2001—2023年期间,河南、四川、安徽外贸进出口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7.6%、16.6%、16.1%,几乎都是广东年均增速的两倍,成功晋级我国外贸省份前10位。紧随广东之后的江苏、浙江、上海也在快马加鞭,紧追不舍,外贸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1%、14.1%、10.1%,明显高于广东的8.2%。
“入世”之后,广东由于基数较大,在外贸发展增速方面明显放缓,占全国外贸的份额也从1994年40.8%的历史最高位逐渐滑落至2023年的19.9%。但广东外贸并未停下奋力奔跑的步伐,进出口总值仍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不仅在国内一直保持领跑状态,即使在国外,“广东制造”依然可以自信地笑傲江湖。据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GTT)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出口市场激烈竞争中,“广东制造”陆续超越了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韩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2023年广东出口以美元计价达到7729.5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荷兰,“广东制造”已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具有代表性的一块金字招牌。
“入世”后贸易方式更趋合理
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广东充分利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等优势,大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进行经济建设,“三来一补”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带动广东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工贸易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比重持续攀升,1998年达到创历史纪录的75.4%。到了世纪之交时,广东已显现出“世界工厂”的气象,在“全国外贸看广东”的情境之下,形成了一波“孔雀东南飞”的热潮。“广东制造”在世界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入世”之后,广东着眼于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品牌化建设和产品升级“延链强链补链”,切入全球产业链中上游和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广东加工贸易进出口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71.9%逐渐下降至2023年的23.4%,今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21.3%;一般贸易占比却由2001年的22.4%上升至2023年的57.6%,今年一季度继续提升至58.9%。一般贸易对加工贸易的超越,不仅体现了广东贸易结构的持续优化,更反映出广东正努力从“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出口商品占比,持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获取更多贸易收益。
外向型经济成功实现战略转型:从外资主导走向内资主导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并成功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者。自1996年起,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迅速成为广东外贸的最主要贡献者和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广东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占同期广东进出口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纪录的65.5%,对当年外贸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7.4%,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更是高达81.7%。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广东通过开放市场引导外源性企业重心内移,并借助外源性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外向型经济中内资主导权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按照“入世”承诺,于2004年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一步融入全球化进程,在国际舞台大显身手,成为“走出去”生力军。2016年,广东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合计达到50.7%,再次成为广东外贸的主导力量,此后这一比重逐年提高,2023年达到66.2%,今年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68.2%。其中,敢拼敢闯的民营企业自2018年进出口达到3.5万亿元,成为广东第一大外贸主体后,一路开足马力,连续6年保持这一殊荣。
2023年广东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家,达到10.9万家;今年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1.28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2%,所占份额提升至62.9%,较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再创同期历史新高,成为广东外贸进出口的绝对主力军。广东民营企业制造的商品赢得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认可,部分领域的广东企业已经可以和世界最具实力的企业“掰手腕”。
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
改革开放前,广东出口商品主要是初级产品,农副产品占出口额的六成以上。改革开放后,广东通过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带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成为广东对外贸易出口的中坚产品。曾经,广东在全球卖出1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大型飞机;如今,全球每卖出4架无人机,只有1架不是在广东生产。“入世”之后,广东制造通过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建立起了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超越追赶之路。在数据上体现为广东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持续提升:2001—2023年,广东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9.9%,占整体出口比重由56.7%提升至65.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增长11.1%,占整体出口比重由20.8%提升至30.6%;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占比由2018年的16.2%提升至今年一季度的20.5%,其中机电产品自有品牌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1/4。这为广东制造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一季度,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广东制造”继续走俏海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8508.7亿元、4042.7亿元,分别增长6.4%、11.8%。其中,电子元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家用电器和手机分别出口1217.5亿元、860.1亿元、765.6亿元、535.6亿元,分别增长18.1%、10.2%、14.2%、12.3%;船舶、机床、航空器等高端设备出口分别增长55.1%、32%和78%;钢材和家具分别出口382.7亿元和312.3亿元,分别增长7.5倍和16.6%。
进口规模增长显著
“入世”之后,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广东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进口渠道,提升进口贸易的便利化水平,进口规模持续扩大。2001—2023年,广东进口从6716.3亿元增至2.86万亿元,累计进口突破50万亿元,达到50.63亿元。其中,2023年进口消费品2845.7亿元,比2001年增长2.7倍;进口能源产品、金属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2297.2亿元,比2001年增长9.2倍。今年一季度,广东进口7311.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7.6%,继续保持良好增势。
外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开放是提升地区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广东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一招。广东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区位和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提高自贸区、开发区等建设水平,线上线下扩展国际“朋友圈”,在国际产业分工联动中加快配置全球资源,为广东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增添新的动力。
2023年,广东与全球254个国家和地区有进出口贸易,比2001年增加了34个,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广东加快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进出口已突破3万亿元,达到3.04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57.7%,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7%;今年一季度,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7678.5亿元,继续增长8.5%。
同期,广东对其他金砖国家进出口1917.6亿元,增长14.3%;对东盟、欧盟、美国、日本进出口分别为3244.2亿元、2281.3亿元、2249.4亿元、998.6亿元,分别增长5.3%、3.7%、8%、4.1%。此外,对拉丁美洲进出口1269.4亿元,增长17.5%,增幅高于广东进出口整体增幅5.5个百分点。
粤港澳经贸合作更趋紧密
我国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物流和创新科技等服务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拥有便捷的交通和物流网络,同时具备相对较低的税务成本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助力外循环扩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香港回归以来,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成为进出内地市场的双向门户,实现了与内地携手并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广东和香港两地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并深度交融,进出口规模稳步攀升。1997年广东与香港进出口2798.5亿元,此后双方贸易呈现较快发展势头,自2010年起进出口已连续14年超过万亿元大关,香港回归以来至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2%。今年一季度广东对香港进出口2520.4亿元,继续增长14.1%,增幅高于同期广东整体增速2.1个百分点。
广东和澳门两地山海相依、血脉相连,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广东与澳门贸易往来更趋紧密,已经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密不可分的经贸格局,双方进出口值快速增长。广东对澳门进出口从1999年的40亿元增至2023年的158.5亿元,24年间几乎翻了两番。2024年一季度广东对澳门进出口39.1亿元,继续保持增长19.6%的良好发展势头。其中,电力、农产品、医药材及药品、天然气等民生物资对澳门出口均实现增长,在保障澳门民生需求方面的作用持续发挥。
珠三角领军,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步伐有所加快
中国外贸看广东,广东外贸看珠三角。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在中国外贸格局中先锋角色日益彰显。“入世”之后,珠三角外贸企业放开手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深圳、东莞、广州先后于2004年、2015年、2019年加入内地城市外贸进出口“万亿俱乐部”,7个成员中珠三角独占其中3个席位。深圳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以及强大的制造业基础,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为广东外贸贡献出“特区”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进出口3.87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5.8倍,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居内地城市第2位;其中出口2.45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6.9倍,规模连续31年居全国首位。
今年一季度,深圳、东莞、广州进出口分别达到1.02万亿元、2891.3亿元、2459.4亿元,分别增长28.8%、0.6%、1.7%,三市合计占同期广东进出口总值的76.3%,拉动同期广东进出口增长12.9个百分点,在广东外贸中继续发挥“挑大梁”的作用。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的外贸增长不仅限于传统的经济中心地区。2023年,湛江、清远、河源、韶关、梅州进出口分别达到700亿元、567.3亿元、209.5亿元、196.8亿元、100.9亿元,分别比2001年大幅增长6.8倍、16.9倍、13.2倍、8.1倍、6.7倍,明显高于同期广东整体增长4.7倍的增幅。近年来,东西两翼地区加速建设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等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带动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例如,2023年湛江、揭阳和汕尾的外贸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14.8%、41.2%、27.5%,今年一季度仍旧保持24.5%、80.3%、61.2%的高速增长,这些数据反映了广东在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方面的积极努力。
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广东要推动更高水平开放,从过去“吸引有钱的人投资办厂”和“吸引没钱的人到这里打工”,逐步转变为吸引全球最有智慧的人到这里创业,通过合理的“排兵布阵”,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从“全球资源配置地”向“配置全球资源”转换,打造全球新兴产业投资地,不断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提高广东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
(作者单位:广州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