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豚草:像艾草的“毒草”
作者:孙磊 殷玉生
文 / 孙磊 殷玉生
豚草是我国重点管理的农林外来入侵物种,可对我国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已被列入2023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认识豚草
豚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15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圆锥状分枝,有棱,被疏生密糙毛。下部叶对生,具短叶柄,二次羽状分裂,裂片狭小,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全缘,有明显的中脉,上面深绿色,被细短伏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绿色,被密短糙毛;上部叶互生,无柄,羽状分裂。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总苞宽半球形或碟形,总苞片全部结合;瘦果倒卵形,无毛,藏于坚硬的总苞中;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豚草是原产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一类恶性杂草,现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扩散,共有41个种。我国主要分布的有两种,即普通豚草和三裂叶豚草,1935年首次在杭州发现。目前,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10余个省市均有发现。
豚草极易与艾草混淆,区别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形区别,艾草的叶背面有灰白色短毛,全株叶均互生,而豚草的叶背面为淡绿色;另一方面是气味区别,艾草枝叶有其特有的浓郁芳香气息,而豚草则带有一种令人不适的草腥气味。
豚草的危害
破坏生态
豚草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植株高大粗壮,成群生长,豚草在土壤中消耗的水分几乎超过禾本科作物的两倍,同时在土壤中吸收很多的氮和磷,造成土壤干旱贫瘠,严重影响作物生长,破坏原生态环境系统。豚草侵入裸地后一年即可成为优势种,造成农作物撂荒。尤其是在粗放型农业耕作区域,豚草能混杂所有旱地作物,特别是玉米、大豆、向日葵、大麻、洋麻等中耕作物和禾谷类作物,可导致作物大面积草荒,以致绝收。
花粉过敏
豚草对人体的直接危害是其开花后散发的花粉。豚草的花粉中含有水溶性蛋白,与人体接触后可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变态反应,是秋季花粉过敏症的主要致病源,易导致有害健康的“枯草热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眼、耳、鼻奇痒,阵发性喷嚏,流鼻涕,头痛和疲劳,以及胸闷、憋气、咳嗽、呼吸困难,还可使一些人患过敏性皮炎,全身出现“风疱”。年久失治的还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甚至导致死亡。
传播病虫害
豚草是农作物多种病虫害的寄主,可传播病虫害,如甘蓝菌核病、向日葵叶斑病和大豆类害虫等。豚草的叶子中含有苦味物质和精油,一旦被乳牛误食,可导致其产出的乳品带有恶味,乳品质量大幅下降。
豚草的防控措施
监测预警
在营养生长期尤其是花果期定期开展监测调查,查明豚草在扩散前沿带、前哨点和潜在入侵地的发生动态,绘制高精度分布图,发现新的入侵要及早根除。
人工拔除和机械防除
在豚草的零星发生区,主要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进行防治。防治后要进行持续监测,如果发现还有发生,要持续进行拔除,也可辅助使用除草剂提升防效,直至3年内不再发现为止。
在豚草的连片发生区,春夏季营养生长期(开花前)可采用机械防除的方法。在秋冬季结籽期,主要采用人工或机械拔除方式,以防止新产生的种子进入土壤成为新的入侵源。需要注意的是,尤其要对拔除后带有种子的地上部分进行严格处理,确保种子不会进入土壤成为新的入侵源与再次扩散。
化学防治
在豚草的苗期和花期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化学防除时,应根据生长环境和除草剂作用机理等特点,科学选用除草剂种类和喷施方法。每亩可使用21%氯氨吡啶酸水剂10~25mL,根据苗龄从小到大,用药量由低限到高限;人工或无人机喷雾;用水量按照说明书规定。此外,还可以选择草甘膦、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麦草畏、咪唑烟酸、甲嘧磺隆等除草剂。
生物防治
天敌防控。在华东、华中、西南等豚草大面积危害区域,可在5月或6月上中旬天气晴好、无风或微风条件下,按照每百株豚草释放1只广聚萤叶甲成虫和(或)1只豚草卷蛾,通过释放的天敌自然取食,有效控制豚草生长。
替代控制。可根据豚草发生的环境,选择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管理粗放、生态经济效益较好的植物进行替代种植,通过地面覆盖、竞争养分等方式控制豚草生长。
海关提示
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规定,海关对在检疫中发现的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和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启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采取严格检疫处理,实施限定入境口岸、限制入境、禁止进境等措施,防范有害生物和外来物种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也规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禁止携带、寄递活体动植物入境。违反规定的,海关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