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小叮咬,大危害
作者:周阳 刘洋 华从伶
文 / 周阳 刘洋 华从伶
蚊类是蚊媒传染病的传播媒介,通过雌蚊叮咬将病原体从宿主向人类传播,危害人类健康。蚊媒传染病防控在海关口岸传染病防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病媒蚊子种类
按蚊,别称疟蚊,成虫的特征是翅膀上有黑灰相间的斑点,停留时头部贴近物面,身体与物面成斜角,与库蚊、伊蚊停息时身体平行物面的姿势不同。主要在黎明时攻击人体,可将疟疾传播给人类。按蚊大多分布在热带地区。
库蚊,即家蚊,体棕灰色,在全世界广泛分布,雌蚊吸血,可传播丝虫病和乙脑。
伊蚊,俗称花斑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多孳生于积水中,叮人凶猛。雌蚊在白昼及黑夜均能吸血,飞行速度快,距离远。分布遍及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尤多,可传播黄热病、登革热等多种传染病。
主要蚊媒传染病介绍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为1~14天。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全身疼痛,极度疲乏,皮疹,出血及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夏秋雨季为发病高峰期,近两年登革热发病病例激增。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了500多万例登革热发病病例和5000多例死亡病例;2024年前3个月,美洲地区已报告404.7万例登革热病例和1200多例死亡病例。
作为登革热传播媒介的蚊子,非常适应城市地区环境,因此登革热常常先流行于城区,然后向农村蔓延。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登革热在全球的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感染人数逐年上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性疾病,经按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常见类型有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和恶性疟。间日疟、卵形疟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为24~30天,恶性疟潜伏期为7~12天,主要症状为寒战、高热、大汗、头痛、四肢酸痛和乏力。
2021年6月30日,WHO正式宣布中国成为全世界第40个完全消灭疟疾的国家,这是我国继天花、脊髓灰质炎、丝虫病、新生儿破伤风之后消除的又一个重大传染病,结束了疟疾在中国肆虐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公共卫生史和全球消除疟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但在全世界范围内,疟疾仍然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仍有疟疾流行。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每年仍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危重症及死亡病例时有发生,再传播风险持续存在。
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夏秋季流行,潜伏期通常为3~7天。基孔肯雅热一般急性起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病程2~5天出现皮疹、多关节剧烈疼痛。以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
海关提示
海关科学开展国境口岸及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物种鉴定与病原体检测、疫情通报和管理等工作,有效防止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的虫媒传染病经国境口岸传入中国,维护国门生物安全。
海关所辖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为出入境人员开展法定监测体检和预防接种,提供国际旅行医学咨询和健康宣教等服务,引导出入境人员建立自觉防病和主动申报的意识。出境前,建议先咨询所在地海关所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获取蚊媒传染病等传染病的防控知识。
在境外期间,要加强个人防护,携带好蚊帐、驱蚊剂等防蚊物品,避免被蚊虫叮咬;在户外活动时应穿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可涂抹蚊虫驱避剂;睡觉时使用蚊帐,并在卧室喷洒灭蚊剂或点蚊香。
入境时,如出现发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皮疹、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症状,应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告知近期旅行史、接触史,配合做好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采样检测等工作,入境后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