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致命的马尔堡出血热
作者:唐诗怡
文 / 唐诗怡
马尔堡出血热是由与埃博拉病毒同科的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严重高致命性疾病,可引起剧烈暴发,死亡率极高,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截至目前,该病仅在少数几个非洲国家有发病报道,如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南非等。本文将对马尔堡出血热的科学防控进行介绍。
病原学特征
马尔堡病毒为RNA病毒。病毒体呈圆柱状,卷曲成“6”字形、蚯蚓状、蹄铁形或一端弯曲成手杖形。病毒颗粒直径为75~80nm,长度为130~2600nm。在20nm厚的由脂蛋白构成的包膜内存在一个直径为60.6nm的内部结构,为核衣壳,在其内部有一个直径为20.7nm的中心轴和一个轴距为5.3nm的螺旋。病毒颗粒有类脂包膜,包膜上有大的凸起,包绕螺旋状的核衣壳。可在多种组织细胞中生长,包括恒河猴肾细胞、人羊膜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等原代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细胞(HELA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幼地鼠肾异倍体细胞、人肝L细胞系细胞等传代细胞。
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显示,马尔堡病毒最初可能由蝙蝠或非灵长类动物传染给人类,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或体液感染发病。2009年,科学家们成功从乌干达矿场捕获的健康埃及果蝠中分离出马尔堡病毒,表明果蝠是马尔堡病毒的病毒库和天然宿主。此外,非洲绿猴和猪对丝状病毒具有易感性,它们作为宿主同时发挥着病毒放大器作用。马尔堡病毒在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感染者的分泌物、血液及其他体液传播,也存在通过接触污染物表面感染的风险。目前尚无研究证据发现马尔堡病毒可通过蚊子或其他节肢动物在人类之间传播。
从流行情况看,所有人群对马尔堡出血热普遍易感。大部分患者是成年人,5岁以下的儿童患者仅占10%左右。人在感染2周后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确定。
临床特点
马尔堡出血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9天,最长可达21天。马尔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病急,伴有高烧、剧烈头痛和严重不适,所引起的腹泻可持续1周。病人在这个阶段的症状为深陷的眼窝、毫无表情的面部和极度昏睡的状况。
患者通常发病的第1天即出现高热,数小时内体温可上升超过39℃,呈现稽留热或弛张热,持续7天以上,常伴有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和全身不适。从第3天起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和严重水样腹泻。
患者常于病程的第2~7天全身皮肤出现不痛不痒的红色斑丘疹,随后出现脱屑。病情进一步发展,常于第5~7日出现休克、出血的临床表现,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尿血、阴道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等。
通常病程为14~16天,患者多于发病后第6~9天因休克和出血导致肝、肾、心、肺、脑等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防控措施
控制传染源。密切关注马尔堡出血热疫情发展形势,针对高风险国家(地区)提前锁定远端重点人群,研究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措施,完善应急处置和闭环管理。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和灵长类野生动物严格实施检疫,避免与可疑患者接触,发现疑似患者应立即进行严格隔离和消毒,所有与发病后3周内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须进行密切监测。
切断传播途径。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的接触,拒食野生动物。同时强化健康宣教,提升健康申报、自我防护和主动就医意识。配备有效的防护措施,在接触受感染动物或患者时,对所有的感染动物和感染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尸体,以及可疑污染场所、物品等要进行严格彻底的终末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实验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