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工业机器人出口:“中国智造”助力生产力革命
作者:程超颖
文 / 程超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在新一轮生产力革命的关口,各国积极抢占发展新赛道,工业机器人产业成为焦点之一。在人口红利消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工业机器人以高精确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等优势,逐渐替代制造业各类繁重、乏味或有害环境下的体力劳动,在焊接、搬运、加工、装配等工业生产环节都能看到机器人的身影。工业机器人的本质是一种改变人类作业方式的生产工具,符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产业和出口实力稳步提升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十分旺盛。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超过全球总量的50%,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落地,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内有300多家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制造企业,其中头部骨干企业近10家。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数据,2023年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达到52.45%,在国内市场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随着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国在工业机器人出口领域实力也逐渐增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55.5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6.8%,连续3年保持增长;2024年前4个月,出口20.1亿元,增长16%。“中国智造”的工业机器人走出国门,助力世界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迅速
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自主研发创新进程不断推进,埃斯顿、汇川等国产机器人厂商快速崛起,不仅推动了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境内自主品牌出口工业机器人高速增长,2023年出口24.5亿元,增长45.1%,占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值的44.2%。今年前4个月出口10.5亿元,增长72.7%,占比进一步提升到52.4%,其中广东、上海、浙江成为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出口值最高的省市,分别出口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3.1亿元、1.2亿元、1.1亿元,分别增长100.1%、57.9%、92.5%,三省市合计占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出口总值的51.7%。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功能方面更贴近应用市场,在易用性和智能化程度方面具有优势,出口份额不断提升。
新兴市场具有较大出口潜力
我国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单一出口市场来看,2024年前4个月,发达国家韩国、美国、日本分别位居我国工业机器人第一、第五、第六大出口目的国,分别出口1.9亿元、1.4亿元、1.2亿元,分别增长62.8%、55.8%、38.7%,合计占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总值的22.3%。此外,我国对东盟、中东、印度、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分别出口5.1亿元、1.6亿元、1.5亿元、7282万元,分别增长11.9%、115.8%、106.9%、50.7倍,合计占44.2%。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为多功能工业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在智能制造领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近年来,全球传统生产产业逐渐向东南亚、中亚等新兴市场转移,对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业机器人需求也随之提升,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在新兴市场还有巨大潜力。
高端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据调研机构恒州诚思(YH Research)研究统计,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836亿元,全球前五大工业机器人厂商为FANUC(日本)、ABB(瑞士)、Yaskawa (日本)、KUKA(德国)、Kawasaki Robotics(日本),合计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前五大品牌仍被国外品牌占据。当前,国内厂商在控制系统以及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与国外头部厂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技术成熟度方面还有提升空间,自主创新和国产替代仍需加速。2024年前4个月,我国进口工业机器人27.8亿元,下降49.2%,进口均价为10.5万元/台,是出口均价的2.4倍。国产工业机器人在高端领域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应着重提升机器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数字化是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将实现翻番。随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应用领域向更多细分行业拓展。继汽车、3C 电子等行业后,新能源、卫浴陶瓷、金属加工、家具家电等通用工业领域开始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市场主力。展望未来,机器人智能化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机器视觉、力觉、自学习、自调整等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重要助力,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对下一代工业机器人产生重大影响。此外,数字化智慧工厂将是机器人自动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数字化、信息化将贯通制造的各个环节,从设计到生产之间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在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搭载人工智能的工业机器人能够满足更复杂的自动化处理工作,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未来,国产品牌工业机器人需要继续攻克关键技术、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加速探索新兴产业以及细分领域,才能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追赶者”跻身成为“领跑者”。
(作者单位:南宁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