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特色服务助力中国—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
作者:赵优 罗扬科 曾俞
文 / 赵优 罗扬科 曾俞
东盟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与东盟自1991年开启对话进程以来,双边贸易发展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自2020年始,东盟跃升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形成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中国与东盟不仅在传统的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而且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中也展现出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RCEP的正式生效,双方的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为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邻的省区,在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在深化贸易合作、推动跨境物流发展、建设经济走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推动中国—东盟贸易伙伴关系发展,广西基于地区特色的贸易、监管、物流等需求,因地施策打造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特色模块,通过大通关、大物流、大外贸、大数据四大板块服务,不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中国—东盟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区域贸易高质量发展。
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概况
2015年12月,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建成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于中央标准版统一技术架构、用户体系、接口标准、门户界面打造,在全面对接标准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围绕面向东盟、陆海新通道、沿边开放三大特色积极构建地方特色服务板块,提供9大类33项特色服务功能,涵盖通关服务、物流服务、外贸服务、数据服务四大版块,覆盖全区海港、内河、公路、铁路、航空所有口岸,以及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各类区域。
聚焦地方特色,创新功能助力贸易高质量发展
东盟农业资源禀赋充裕,热带水果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全球坚果、天然橡胶、棕榈油、椰子和蕉麻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第一大产区,是我国进口热带农产品主要来源地。此外,机电产品、资源性产品也在我国进口贸易中占据一定比重。东盟还是我国工业制品及原料、家居服装等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广西聚焦“面向东盟、陆海新通道、沿边开放”三大地方特色,在贸易便利化、跨境物流、双向投资、区域互联互通等多个领域与东盟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农产品贸易形成互补,贸易额逐年攀升。2023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3394.4亿元,同比增长22.8%,东盟连续24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聚焦广西地方特色,打造平台特色模块,助力中国—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
“系统+平台”联动,促进口岸通关便利化
一是建设海港口岸“智慧湾”系统。通过口岸监管部门、港航、码头、物流、仓储、代理、外贸企业等主体间信息互联互通与协同作业,实现口岸通关人工作业环节由36个减少到8个,纸质单证由41份减少到8份,每票可为企业节省业务成本220元,车辆过闸平均用时由早期的2分钟减少到20秒,闸口平均通行速率提升约83%。
二是建设公路口岸通关物流协同平台。建设公路舱单无纸化协同系统、公路查验无纸化协同系统、跨境车辆调度系统等,实现通过报关、查验、场站作业、跨境运输等各环节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可为企业减少3份纸质(电子)货物信息的单证,减少通关货物信息传输、车辆信息查询、舱单信息共享等7个人工环节。目前,系统已累计服务2000家企业,业务总量74万余票。
三是建设航空物流信息平台。结合空港口岸场景规划建设广西航空物流信息平台,与海关、安检、航空公司、物流公司等互联互通互认,实现航空口岸舱单申报、卡口预约放行、货物查验等业务无纸化电子化办理,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物流链可溯、可视和可控,提升航空口岸通关效率。
四是建设内河口岸通关物流协同平台。通过数据共享以及整合申报等方式,解决重复提交纸质或电子版单证问题,为企业减少单证2份(舱单、集装箱动态数据),减少人工环节2个(重复提交舱单、集装箱动态),节省作业时间约1小时。
五是建设铁路口岸通关物流辅助系统。实现铁路中心站业务办理无纸化,为企业减少纸质单证5份(报关单、报关放行通知书、承运单、货运单、出库验收单)、人工作业环节2个,节省作业时间约2小时。
加强境内外合作,推进跨境物流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物流协同。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东盟输华农产品贸易注入新动力。与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展海港、公路口岸通关与物流信息合作,共同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目前,已在报关数据、舱单数据、运输工具、查验信息、物流信息等五大类17项开展数据共享交换。与广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报关统计数据、内河舱单、船舶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减少企业沟通船舶证书、舱单信息2个环节,为企业节省作业时间约1小时。
二是推进跨境物流衔接。参与中—新(加坡)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试点,实现新加坡港和广西钦州港通关物流全程状态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集装箱跨境物流状态查询服务。积极探索推进中越间“园对园、企对企、生产线对生产线”货物24小时内运抵的跨境物流合作。
构建大数据平台,数字赋能贸易发展
一是全区进出口贸易大数据分析服务。汇总本地应用数据、口岸运行数据、重点进出口企业监测数据、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享数据等,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外贸运行情况进行多维度分析,建模预测进出口业务、外贸产业发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口岸智能物流查询服务。通过E岸通APP提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掌上通关物流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消息通知等功能,支持用户掌上办理引航申请、查询通关状态、贸易统计、查验通知以及口岸、边贸、跨境物流等方面业务。
三是RCEP货物贸易智能服务。实现“一站式”进出口税率、监管证件及RCEP信息查询功能。提供最优税率智能推荐服务,帮助企业便捷、精准获取RCEP税率税则信息,用好用足用活RCEP优惠政策。
创新药食同源特色服务,服务产业发展
广西作为开展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重要门户,近年来从东盟国家进口的中药材数量迅猛增长。为进一步简化通关流程,降低物流成本,2022年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药食同源商品进口备案系统,实现企业进口备案申请、政府部门审批管理等主要业务无纸化电子化,减少了原产地证、提运单、发票、购货合同等8份纸质单证流转,节约企业业务办理时间1~2个工作日。广西区内的肉桂、小茴香、肉豆蔻等调味品香料的进口入关流程大为简化,实现了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零跑腿”备案申请,为广西香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2023年年底,系统共受理药食同源商品进口备案288批次,成功办理的申请货值达2932.6万美元,货运量9655吨。
建设广西智慧指挥调度平台,支撑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设
2023年7月,《广西边境智慧口岸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实施,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模式、资金筹措、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边境智慧口岸。其中,基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搭建智慧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与场站系统、查验部门监管系统的对接,完成与越方口岸物流信息交互,实现智慧口岸“2个24小时”目标,即口岸24小时不间断、无接触、无人化、智能化通关,南宁至河内“园对园、企对企、生产线对生产线”货物24小时内运抵。
边民互市贸易服务平台独具广西特色
结合广西边民互市贸易业务特点,采用延续引导式界面、多终端方式申报、整合公路舱单简化申报、免费提供单证上传及转换工具等创新举措,实现边民互市贸易申报业务与结算业务、园区业务的数据共享协同,构建边民互市贸易服务平台。平台上线后,减少人工环节4个,减少纸质单证6份,减少作业时间约3小时,也为商务部门试点推行一二级市场延伸提供了重要支撑。边民互市服务平台累计服务边民13万余人,合作社140余个,214余个互助组、188家落地加工企业、1.6万余辆车辆以及688台申报终端设备。
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为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济合作及贸易发展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更好地服务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将积极发挥新技术优势,以智慧科技推动口岸建设,不断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一是强化智慧口岸基础支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5G等多种新技术应用,基于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搭建智慧口岸数字底座,为口岸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建设提供数据支撑,赋能智慧口岸建设。
二是探索推进大数据发展应用与服务。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汇聚优势,挖掘数据应用价值,探索广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拓展应用,支持数据市场培育和应用发展。
三是推进国际互联互通合作。发挥一线优势,参与我国与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国际合作,促进跨境物流信息交换共享。推进中越智慧口岸建设,实现口岸24小时不间断、无接触、无人化、智能化通关,快速衔接跨境物流,服务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作者单位:赵优,海关总署研究中心;罗扬科,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曾俞,南宁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