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病毒性肝炎海关科普
作者:周阳 杭正明 华从伶
文 / 周阳 杭正明 华从伶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定自2011年起,将每年的7月28日定为“世界肝炎日”,旨在普及肝炎知识,提高肝炎的知晓率,预防和控制肝炎传播。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炎种类,作为我国主要的传染病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罹患病毒性肝炎容易导致肝功能异常,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经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
流行病学特征
病毒性肝炎有极强的传染性,不同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不同。
甲肝和戊肝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可散发或流行。流行强度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呈暴发流行。
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乙肝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阴性者易感,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婴幼儿感染多见;丙肝为人群普遍易感,反复使用血制品者、静脉药瘾者及血液透析患者为高危人群,为全球分布,以散发性为主;丁肝类似乙肝,通常依附于乙肝而存在。
临床症状
五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根据有无黄疸、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肝炎(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迁延性和活动性)、重症肝炎(急性和亚急性)和淤胆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约2~3个月,以甲型肝炎为多见,黄疸期症状明显,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黄疸期病程2~6周。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疼痛,多数病例肝大并有压痛、叩击痛,病程长短不一,大多在3~6月内恢复健康。
急性肝炎病人若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其中,慢性活动性肝炎除有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部分病人出现皮肤黝黑、进行性脾肿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急性重症肝炎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病情在10天内迅速恶化,病程一般不超过10~14天。亚急性重症肝炎临床症状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但病程超过10天。
淤胆型肝炎在临床上以梗阻性黄疸为主要表现,黄疸可持续数月至1年以上,大多数病人可恢复。
海关防控措施
一是严格口岸卫生检疫。严格落实健康申报查验、体温监测筛查和医学巡查,对发现有症状,或来自疫情严重国家,或接触过确诊病例的人员,严格实施流行病学排查、医学排查和实验室检测排查。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时移交指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治,并做好后续追踪。
二是加强口岸卫生监督。甲型、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通过加大国境口岸饮用水及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力度,监督口岸运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切断粪—口传播途径。
三是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对出入境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依托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提供健康咨询、病毒性肝炎筛查,以及甲肝、乙肝疫苗接种服务。
出入境提示
海关为出入境人员提供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等多样化服务,如有出境需求,可以向所在地海关所属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进行健康咨询,了解病毒性肝炎相关信息及预防措施。
甲型、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所以须及时切断传播途径,在境外旅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有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饮用水等,并注意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故应当避免与患病人群或病毒携带者接触,避免私自静脉注射药物,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入境过程中如果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腹痛,尤其是黄疸症状时,应当主动向海关工作人员申报,并告知近期旅行史,配合做好体温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医学排查等工作,以便得到及时诊治。
(作者单位:南京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