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浅谈拉沙热的流行与防控
作者:郑晓婷
文 / 郑晓婷
拉沙热是由拉沙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非洲国家,因首例于1969年在尼日利亚东北地区的拉沙镇发现而得名。本文将主要介绍拉沙热的相关常识。
病原学特征
拉沙病毒是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成员,一般与啮齿类宿主的慢性感染有关。拉沙病毒为多形性的两节段核糖核酸(RNA)病毒,有包膜,对脂溶剂和去垢剂敏感。
传播特点
拉沙热具有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的特点,且因其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容易造成疫情蔓延。拉沙热多发生在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地区,全年均可发病。居住在拥挤、脏乱的钻石采矿区的居民发病率最高,医务人员也是高危人群中的重要群体。
拉沙热的传染源和宿主为啮齿动物,以鼠类为主,感染拉沙热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亦是传染源。拉沙热可通过人的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鼠排泄物,或接触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或进食被污染的饮食而传染。另外,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也可被传染,但主要发生在医院或实验室等病毒密集存在的场所。人普遍对该病易感,接触鼠类机会多者相对更为易感。
临床特点
拉沙热的潜伏期通常为6~21天。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等途径侵入机体。拉沙热起病缓慢,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咽痛、咳嗽、恶心、呕吐、腹泻、肌肉痛及胸腹部疼痛,发热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常见眼部和结膜炎症。绝大多数的人类感染表现为轻症或无症状,其他表现为严重的多系统疾病。疾病在妊娠期尤为严重,可导致绝大多数的孕妇流产。严重病例常发生低血压或休克、胸腔积液、出血、癫痫样发作、脑病和颈部水肿,也常伴有蛋白尿和血液浓缩。恢复期可发生暂时性脱发和运动失调。少部分患者可发生第八脑神经性耳聋,1~3个月后仅半数患者可恢复部分功能。治疗以药物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可治愈,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听力损害。
拉沙热总病死率为1%~3%,住院病死率接近15%,疫区病死率高达25%,在一些流行区病死率更高,妊娠第3个月妇女和胎儿病死率尤高,危重病例通常在发病后14天内死亡。
防控要点
一是控制传染源。主要措施包括:灭鼠和环境整治,以降低鼠密度;隔离感染者,防止在医院内引发二次感染;严格处理患者体液和排泄物,对使用后的医疗设备进行消毒杀菌及暴露后预防等。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措施包括:避免直接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护食物及水源免受鼠类污染;及时清理食物垃圾,妥善保存未食用的食物;医院病例隔离区内采取呼吸防护措施。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拉沙热目前尚无针对性疫苗,因此,主要采取个体防护措施:家庭成员和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和排泄物;避免接触鼠类,避免前往疫区。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