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轮胎驰骋海外市场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轮胎在未怀“胎”之前,叫作车轮,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车轮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使人类不仅可以更方便地远行,而且可以运输沉重的物件,从而大幅提高了人类的劳动生产力和军事实力。在长达5000年的漫长岁月里,车轮基本上都是用木头、铁等硬质材料制成,这种车轮在行驶过程中有如“震骨器”,“跌宕起伏”的感觉让人乘坐舒适度不高,并且行驶速度也不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车轮的历史也因为新航路的开辟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哥伦布从西印度群岛带回的橡胶让“光脚”的车轮穿上了现代化的“橡胶鞋”,人类开始告别木轮和铁轮时代,从此让世界变得更加畅行无阻。十九世纪发明的充气金属橡胶轮胎让人类前进的步伐更加轻快而稳健。
中国的轮胎生产发端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企业,但一直到20世纪末生产技术仍相对落后。“入世”之后,初具能力、尚显稚嫩的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勇敢地跨出温室“与狼共舞”,迎来了难能可贵的“黄金20年”,中国汽车产量从2001年的233.4万辆猛增至2023年的3016.1万辆。众多车企的扩张带来大量需求,给上下游产业链创造了众多发展机遇,中国汽车零配件生产水平突飞猛进,轮胎整体产品性能与海外巨头之间的差距加速缩小,甚至在部分规格及领域实现反超,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美国《轮胎商业》发布的“2023年度全球轮胎企业75强排行榜”中,我国企业入围数最多,达到35家,占榜单近一半,显示出我国轮胎制造业的整体实力。
中国轮胎出口连续17年保持全球领先
在“入世”之后最初的10年里,民营与外资轮胎企业密集涌入,中国实现从轮胎生产弱国到大国的转变;之后的10年里,中国轮胎企业打破欧、美、日、韩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统治地位;在第三个10年里,中国轮胎企业在国内和海外市场双线与国际轮胎巨头抗衡,并大规模驶向海外,2021—2023年连续3年出口新的充气橡胶轮胎(以下简称“轮胎”)增速均超过16%,短短3年时间出口额增加581.7亿元。自2005年起,我国轮胎产量连续19年居世界第一位,形成了各种规格系列产品齐全完整的轮胎工业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和消费国。除满足国内需求之外,还出口到世界220多个国家(地区)。
据海关统计,2001年我国出口轮胎83亿元,2023年已猛增至1501.1亿元,飞速增长17.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1%。2024年前5个月出口617.3亿元,比2023年同期(下同)继续增长6%。根据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以下简称“GTT”)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出口轮胎71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轮胎出口国,从此快马加鞭,连续17年独占世界轮胎出口冠军宝座,至2023年出口额已达213.8亿美元,比汽车制造强国日本、德国、美国的轮胎合计出口总额还多出43亿美元。
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国,近年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投资轮胎产业, GTT提供的数据显示,其轮胎出口从2015年的34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69.4亿美元,短短9年时间出口翻了一番有余,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轮胎出口国,从2019年起已经连续5年成为美国轮胎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23年,德国、日本、美国分别出口轮胎63.3亿美元、55.4亿美元、52.1亿美元,分别居世界轮胎出口第三至第五位。同期,西班牙出口轮胎36.2亿美元,超越波兰和韩国,跃居世界第六位。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我国轮胎最大的出口市场
从全球轮胎的需求市场观察,GTT提供的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轮胎头号进口国,也是我国轮胎的主要出口市场。我国对美国出口轮胎从2001年的23.2亿元逐渐增至2014年的峰值245亿元,之后受美国对我国轮胎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及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对美国轮胎出口持续下滑,2023年已经降至66.4亿元,对美国出口占我国轮胎出口的比重由2014年的24.2%降至2023年的4.4%;今年前5个月对美出口25亿元,下降4.3%,所占比重进一步滑落至4.2%。从美国进口轮胎数据看,中国轮胎的占比也从2014年的30.1%迅速跌落至2023年的4.2%。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轮胎积极加速“出海”,凭借高性价比优势与技术创新持续抢占市场份额,实现“弯道超车”,顺利开启“全球替代”时代,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从2001年的171个增至2023年的228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轮胎从2013年的471.4亿元猛增至2023年的928.1亿元,10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出口所占比重也从47%提升至61.8%,完全弥补了对美国出口下滑形成的市场缺口;今年前5个月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轮胎373亿元,继续增长3.4%。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轮胎出口的绝对主力
“入世”前后,世界轮胎制造前十强企业悉数在我国投资设厂,中国轮胎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洋品牌,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轮胎48.1亿元,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57.9%。“入世”之后,中国轮胎制造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澎湃动力,不再满足于模仿或依赖外国技术,逐渐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上取得显著的突破。
民营企业通过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到高科技制造的华丽转身,逐步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和高端化,成功塑造了与国际品牌竞争的新形象,中国轮胎不再仅仅被视为低成本替代品,而是以高性价比的优势,赢得了国际消费者的青睐。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轮胎5.7亿元,仅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额的6.9%;2011年出口轮胎285.8亿元,所占份额已经提升至29.8%,超越国有企业成为我国轮胎出口第二大经营主体;2014年出口轮胎396.3亿元,首次超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轮胎出口的新科状元,从此一路策马扬鞭,领先优势不断扩大,2023年出口846.3亿元,已是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轮胎出口额的2.1倍,所占份额提升至56.4%,成为我国轮胎出口的绝对主力;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所占份额分别降至27.3%和16.3%。今年前5个月,民营企业出口轮胎344亿元,增长7.5%,增速高于同期轮胎出口增速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轮胎174亿元和99.2亿元,分别增长4.6%和3.6%。
山东轮胎出口独占鳌头,浙江后来居上跃居第二位
在国内轮胎行业中有一句话,“世界轮胎看中国,中国轮胎看山东。”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有利条件,山东省逐渐形成了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的半岛轮胎产业集群和以广饶、寿光为主的鲁北轮胎产业集群。山东省已经成为全国轮胎制造业的中流砥柱,从1996年起连续28年稳坐我国轮胎出口头把交椅。“入世”之后,山东持续提升轮胎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改造升级,从而在国际市场中快速崛起。
2001年,山东出口轮胎18亿元,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额的21.7%,2012年出口轮胎518.7亿元,已经占据我国轮胎出口的半壁江山;2023年出口突破900亿元,比2001年高速增长48.9倍,“入世”之后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至60%;今年前5个月出口359.4亿元,继续增长4.8%。
自2018年超过江苏之后,浙江已经连续6年摘得我国轮胎出口亚军头衔,2023年出口轮胎131.4亿元,比2001年增长17.5倍;今年前5个月出口55.2亿元,继续增长3%。同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分别出口轮胎34.7亿元、22.5亿元、21.3亿元、20.5亿元,分别增长0.8%、7.9%、7.3%、10.7%,分列我国轮胎出口第三至第六位,前六位省市已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额的83.2%。
回顾国际轮胎企业的发展历史,大多数都是伴随所在国家汽车产业发展起来的。反观国内,WTO给中国市场带来的滚滚洪流,重塑了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入世”之后国产汽车品牌发展迅猛,特别是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在世界处于第一梯队,产量销量持续增长,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升,出口量屡创历史新高。2023年,我国出口汽车521.8万辆,价值7164.6亿元,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作为起步较晚的重资产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做大”并非中国轮胎在整体需求增速稳定的存量市场持续成长的唯一追求,品牌升级享受更高溢价才是“做强”的必经之路。本土轮胎企业仍需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不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快速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在高端车配套市场的份额,推动中国轮胎产业发展的巨轮持续向前,最终实现从轮胎大国向轮胎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