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持续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 助力中国与东盟贸易高质量发展
作者:韦万春 孔祥军
文 / 韦万春 孔祥军
2024年9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在南宁举行。今年是中国与东盟连续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第五个年头,中国与东盟贸易占各自对外贸易总值比重不断提升,在各自对外贸易中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中国与东盟贸易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海关充分发挥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研究中心(东盟)作用,加强对东盟技术性贸易措施(以下简称“技贸措施”)信息跟踪、收集、分析、研判,努力使中国与东盟经济纽带更加牢固,贸易发展更可持续。
东盟技贸措施通报概况
技术性贸易措施调查研究中心(东盟)对2023年东盟国家通报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协定)措施进行分析评估——2023年,东盟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秘书处共发布TBT/SPS通报268件,其中,TBT通报130件,SPS通报138件,发布通报总量较2022年同比减少33.50%。
TBT通报情况
从发布国家看,2023年共有6个东盟国家发布TBT通报130件,比上年同期减少39.8%,发布数量最多的是泰国45件,此后依次为越南31件,菲律宾30件,印度尼西亚19件,新加坡4件和马来西亚1件。与2022年相比较,2023年东盟国家发布通报的国家数量减少1个,而在通报数量上,除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外,发布通报数量均明显减少,其中,菲律宾减少56.52%,泰国减少40.79%。
从通报类型看,2023年东盟国家发布的TBT通报以常规通报为主,共发布89件,占比68.46%,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3.18%。其次是常规通报补遗,发布29件,占比22.31%;在发布通报数量减少的前提下,补遗通报占比反而同比增长10.1%,这表明东盟国家通报变动较为频繁,需引起关注。通报修订和补遗较少,分别只有10件和2件,占比分别为7.69%和1.54%。
从涉及领域看,食品技术、化工技术、医药卫生技术、道路车辆工程,以及电信、音频和视频技术是通报中涉及最多的5个领域,而食品技术和化工技术在2022年和2023年均排在前两位。
从通报的目的和理由看,2023年东盟国家TBT通报的主要目的和理由包括:保护人类安全和健康;消费者信息、标签;质量要求;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减少贸易壁垒和促进贸易;其他。与2022年相比较,多数类别理由涉及的通报数量均有小幅增加,其中“保护人类安全和健康”“消费者信息、标签”和“质量要求”是东盟国家通报中列前三位的通报理由。
SPS通报情况
从发布国家看,2023年共有6个东盟国家发布SPS通报138件,分别是泰国105件、菲律宾18件、新加坡5件、越南4件、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各3件,各国发布数量较上年数量有所下降。在发布的通报中,泰国发布数量占比达76.07%。
从通报类型看,SPS通报以紧急措施通报为主,共91件,占SPS通报的65.94%;常规通报13件,占9.42%;另外还有紧急措施补遗6件,常规通报补遗5件,常规通报勘误1件。
从通报目的和理由看,动物健康是热点,其中涉及动物健康的通报有96件,占69.57%;食品安全9件;植物保护5件;保护人类免受动/植物害虫或疾病侵害的通报2件;保护领土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1件。
广西口岸出口东盟水果受技贸措施影响因素
市场准入门槛高。由于生鲜水果直接食用,且易受疫情影响,安全卫生问题突出,许多国家或地区对其设置并实施了严格的检验检疫准入制度,不断提高相关水果进入本国(地区)市场的门槛,且准入进程往往还会因维护本国(地区)产业利益等目的被延缓,如经10余年谈判,美国于2020年同意我国5类新鲜柑橘类水果准入,但同时提出须提供不含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证明、对果园和包装厂进行定期检查等诸多附加条件。部分国家则直接禁止中国水果入境,如韩国禁止产自中国的柑橘类水果、柿子、荔枝、杧果、樱桃、葡萄入境。东盟国家在水果准入标准制定出台方面,通常更多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及周边国家或地区标准,相关标准一旦引入并实施,将对我国出口水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印度尼西亚自2014年以来陆续出台各类进口水果管制措施,对柑橘类水果的检测认证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极大地增加了进口柑橘的成本和运输时间,广西柑橘类水果对印度尼西亚市场的出口一度严重受阻,直至2021年才再度恢复。
检验检疫项目多。东盟国家高度关注水果安全问题,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检验检疫项目并不断提高标准。当发现检验检疫问题时,轻者延缓通关,影响新鲜水果质量;其次则是退货,贸易双方遭受经济损失;重者采取销毁、暂停贸易等极端措施。例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要求输入的柑橘类水果不得携带黄龙病或实蝇等植物疫情,繁多的检测项目对出口果园的质量安全和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策多变不透明。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减少进口水果对本国市场的冲击,部分国家往往会采取较为隐蔽的限制措施。例如,2020年泰国提出中国输往泰国的柑橘类水果包装厂须进行ISO 22000认证,大幅增加了出口企业成本,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导致我国柑橘类水果出口泰国价值从2020年的11.8亿元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4.9亿元,甚至国内个别省(自治区)2023年出口泰国柑橘类水果降至零。
技贸措施研究助力产品“走出去”
海关从技贸措施视角出发,分析广西水果在国外出口市场面临的主要技贸措施风险,如市场准入条件、检验检疫要求、政策变动因素等,并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应对建议,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及企业合规出口提供参考。
一是推动出口水果检疫准入工作,不断开拓新的国外市场。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加强标准化领域合作,确保中国与东盟国家商品特别是农产品协同标准,为国际贸易合作提供便利条件。推动更多水果种类获得国外市场准入,尤其是东盟国家等,依托广西地缘优势和成本优势,争取进入需求量更大、利润更高的市场。加强标准实施和标准化合作,及时实施《出口沃柑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等出口水果地方标准体系,强化对主要出口国(地区)检疫准入要求和标准化体系研究,为国际贸易合作提供便利条件。2023年,经广西口岸查验出口水果35.28万吨,货值28.69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7.16%和5.65%。其中,柑橘类水果出口17.5万吨,占49.6%,成为广西口岸水果出口的主打商品之一。
二是加强检验检疫信息交流,及时化解贸易中存在的风险。建立出口水果技贸措施联合应对机制,加强国外市场进口水果的检验检疫信息交流,合力化解贸易风险。及时收集信息,有针对性地收集国外正在或准备制定的可能影响我国水果出口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信息,及时进行预警通报。针对国外出台或实施的不合理、不透明的技贸措施,主动通过函询、双边磋商、提起特别贸易关注等方式,推动对方修改、暂停或取消相关措施,为广西口岸水果出口创造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
三是强化疫情管控和质量检测,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国际水果贸易中的植物疫情及农药残留情况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因此,疫情管控和质量安全水平是出口水果的核心竞争力。海关配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柑橘黄龙病防控规定》加强对果园种植、病虫害防控、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对照主要出口国(地区)的技贸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强水果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加强日常有害生物监测,制定控制黄龙病的针对性措施,采用绿色生态种植技术,使用低毒安全农药,合理配比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建立健全溯源制度和智能化平台,做好果品的质量把关,以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南宁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
图 / 梁长璨
南宁海关所属邕州海关关员检查出口东盟沃柑。
Tips:2024年上半年中国与东盟部分进出口数据速览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3.36万亿元,增长10.5%,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9%。其中,对东盟出口2.03万亿元,增长14.2%;自东盟进口1.33万亿元,增长5.2%。按美元计价,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4724.5亿美元,增长7.1%。其中,出口2854.5亿美元,增长10.7%;进口1870.0亿美元,增长2.0%。
同期,广西外贸进出口345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广西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2090.8亿元,增长25.4%,占60.6%。其中,对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进出口1856.2亿元,同比增长26.7%,占比提升6.3个百分点至53.8%。
在东盟成员国中,与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2024年上半年,广西口岸对越南进出口保持强劲增势,共进出口1439.9亿元,增长35.6%,占我国对越南进出口总额的16.4%。全球需求回暖带动越南制造业恢复增长,对我国尤其是广西中间品的需求增加。同期,广西口岸对越南出口中间品636.7亿元,增长50.3%。其中,集成电路、计算机零部件、锂离子蓄电池、音视频设备零部件等电子信息产品中间品出口倍增,塑料加工品、五金件、钢铁制品增速均超五成,纺织面料、纺织纱线增速均超一成。此外,广西口岸大通道地位突出,有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经广西口岸进出口704.6亿元,增长31.6%,其中超过八成为对东盟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