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黑热病海关科普
作者:詹冠英
文 / 詹冠英
自2023年以来,苏丹东部盖达里夫州多个地区的黑热病疫情持续扩散,截至2024年5月,该国已报告超过4000例黑热病病例,其中93例死亡,疫情扩散态势严峻。本文将对黑热病的科学防控进行介绍。
黑热病病原学及流行特征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致死性寄生虫病,其病原体是利什曼原虫,属锥体科动基体目鞭毛纲,寄生于细胞内。黑热病呈地方性流行,约90%病例发生在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埃塞俄比亚、苏丹及巴西部分地区。在中国,黑热病主要流行于新疆、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和四川等地。黑热病流行季节通常与白蛉的消长一致,大约在每年的5月至10月。感染黑热病的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见,农村患者多于城市。
黑热病的临床特征
黑热病的潜伏期平均为3至5个月,发病比较缓慢,2至3个月后临床症状逐渐趋于明显。病程呈反复发作,一般发病后1个月有所缓解,缓解期的症状、脾脏增大及血象情况均有好转,但数周后再次发作。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随着病程发展,缓解期将越来越短,发病期将越来越长,直至无缓解期,迁延数月。病人表现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或一天两次发热,症状一般可耐受,部分患者仍可坚持日常工作。病程早期会出现脾脏、肝脏和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病程晚期会出现贫血及营养不良表现,包括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水肿等。因血小板减少,患者会出现牙龈、鼻部、皮肤出血情况。此外,患者还会在面部、手部、脚部和腹部皮肤处出现色素沉着,而这也是黑热病名称的由来。
黑热病的传播过程
感染的犬、狐、狼、豺等野生动物和人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以雌性白蛉叮咬传播为主,少量病例可通过血液传播,如口腔黏膜和破损皮肤、输血等。雌白蛉叮咬患者或被感染的犬、野生动物后,将存在于血液中的无鞭毛体吸入胃中,2~3天后在白蛉体内发育为前鞭毛体,随后前鞭毛体大量繁殖,1周后大量集中在口腔和喙部。此时,如果被感染的白蛉叮咬人或其他宿主,前鞭毛体便会随着唾液注入人体皮下组织,一部分被多核白细胞破坏,一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寄生、分裂并繁殖,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脾脏、骨髓和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量繁殖,最终引起病变。人群普遍易感,病后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黑热病的诊断
黑热病感染与否,通常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流行病学史为有白蛉叮咬史或于白蛉活动季节(5~9月)在流行区居住或停留。具备流行病学史及上述临床表现者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且rK39抗体阳性者为临床诊断病例;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为确诊病例:涂片见利杜体、培养到利什曼原虫、利什曼原虫核酸阳性、利什曼原虫抗原阳性。
海关防控黑热病的措施
海关在口岸加强入境卫生检疫工作,包括严格落实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医学巡查、流调排查、采样检测等各项卫生检疫措施;加强进境携带、寄递物、货物及交通工具检疫,强化输入性及口岸病媒监测,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检测工作准备等;强化多部门联防联控,严防黑热病疫情输入风险。
境外旅游健康提示
在旅行前期,出境者应了解目的地疫情流行情况,如非必要,应避免前往疫情流行国家或地区。如果必须前往上述地区,5月至9月白蛉活跃期应尽量避免前往草地、树林等白蛉活跃场所。提倡使用小孔径蚊帐或灭蛉药物处理过的药浸蚊帐防护,安装小孔径纱门及纱窗。如需外出,应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穿长袖衣服、涂抹驱虫剂等,以防被白蛉叮咬。如果有白蛉叮咬的病史,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不断加重的贫血、肝脏及脾脏肿大的情况,必须及时就医。如有前述异常情况的,出入境时应如实向海关申报,申报信息包括国外旅行史、蚊虫叮咬史、国内活动轨迹、接触人群等。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