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体育用品领跑国际赛道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2024年是个“体育大年”,除巴黎奥运会和残奥会外,法国网球公开赛、环法国公路自行车赛、世界游泳锦标赛、亚洲杯、欧洲杯、美洲杯等重要国际赛事也接踵而至。国际体育盛事不仅是全球顶级运动员争金夺银的赛场,也是当代体育用品最新科技成果展示的舞台。在“赛事经济”的加持下,体育用品及设备的海外订单纷至沓来,我国企业凭借厚积薄发的实力,顺利接住了这一波“泼天流量”,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订单和品牌“双丰收”。
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球拍,体育器材及配件,训练健身器材,运动防护用具等体育用品掀起出口热潮,各大赛事中随处可见“中国制造”活跃的身影。目前,中国体育用品已经出口至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
我国体育用品在国际“赛”场上表现出色,已经占据全球出口近半份额
入世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体育运动,国内体育用品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企业的营销理念不断更新换代,从生产制造到品牌“出海”,参与国际顶级赛事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深入。“中国制造”在国际体育赛事中越来越有“存在感”,这不仅体现在赛场内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及各类赞助活动,更直接体现在产品的实际出口上。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出口体育用品及设备(海关商品编码9506,以下简称“体育用品”)138.8亿元,之后出口持续快速增长,从2020年起连续4年出口突破千亿元,2023年达到1073.2亿元,比2001年增长6.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7%。今年上半年出口61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大幅增长16.7%,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根据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以下简称“GTT”)提供的数据,2001年我国出口体育用品16.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体育用品出口亚军。自2002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之后,连续22年稳居体育用品出口冠军宝座,2023年以出口156.6亿美元的业绩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出口所占全球体育用品出口份额从2001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近半份额。同期,对美国、中国台湾、荷兰、德国、意大利、法国分别出口体育用品20.7亿美元、15.8亿美元、13.2亿美元、12.7亿美元、9.6亿美元、9.5亿美元,六者合计占我国同期出口规模的52%。
美欧等发达国家仍是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主要市场,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快速增长
从全球体育用品需求端观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体育用品最大的进口国。GTT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进口体育用品76.3亿美元,占同期全球体育用品进口总额的25.3%;同期,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荷兰、英国、韩国等国进口额在12.1亿美元至15.3亿美元之间,以上8国合计占同期全球体育用品进口总额的近六成。
从今年上半年海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主要国家与全球需求大国基本吻合,对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荷兰、韩国分别出口222.2亿元、23.4亿元、23.3亿元、21.9亿元、20.9亿元、17.9亿元、15.5亿元,对以上7国的出口额占同期我国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56%。
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体育用品176.8亿元,增长15.9%;对拉丁美洲、非洲分别出口38.4亿元、13.1亿元,分别增长23.8%、25.1%。
广东体育用品出口保持领先优势,浙江后来居上发展势头强劲
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用品生产愈发同质化,想要在众多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畅销海外,打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只有通过先进技术提升品质才是制胜良策。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中度高且不断提升,行业龙头强者愈强。广东借助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体育用品不断朝着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企业名单,2023年我国共有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80家,广东以12家位居全国前列,涵盖了智能运动装备、运动康复器材设备、运动相机等高科技产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除2020年被浙江超越之外,广东已经连续多年在我国体育用品出口方面独占鳌头,2023年出口273亿元,比2001年增长4倍,占同期我国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25.4%;今年上半年出口149.8亿元,继续增长5.9%。
浙江企业凭借灵敏的嗅觉快速抢抓商机,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熟练掌握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喜好,充分利用完备的制造业产业体系和高效供应链,不断创新推出质量稳定、性价比高的体育用品,逐渐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2001年浙江体育用品出口12.5亿元,居全国第四位,此后出口持续增长,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超越上海、福建,跃居全国第二位,2023年出口猛增至257.2亿元,比2001年高速增长19.6倍,入世后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7%。今年上半年在众多重大赛事的加持下再次“爆单”,出口161.1亿元,大幅增长29%,继2020年之后再次超越广东来到榜首位置。
同期,江苏、山东、福建、上海、新疆分别出口体育用品73亿元、64.6亿元、62.2亿元、24.3亿元、11亿元,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以上7地占同期我国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88.6%。
民营企业体育用品出口大放异彩
运动无极限,民营企业争当领跑者。入世之后,中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从筚路蓝缕、白手起家到转型升级、锻造品牌,在大浪淘沙之后逐渐脱胎换骨,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征战”世界体育用品“赛”场时取得骄人业绩。民营企业出口体育用品从2001年的6.5亿元迅猛增至2023年的778亿元,飞速增长118.3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4.3%,所占出口比重也从2001年的4.7%迅速提升至2023年的72.5%。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则分别从2001年的62.3%、33%降至2023年的25.1%、2.4%。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出口体育用品460.6亿元,增幅仍高达22.2%,所占份额进一步提高到74.8%;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142亿元和13.4亿元,所占份额分别降至23%和2.2%。
浙江民营企业以出口151.4亿元的业绩一骑绝尘,占浙江体育用品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4%。广东民营企业出口体育用品96.3亿元,仅次于浙江,但所占比重仅为64.2%。紧随其后,山东、江苏、福建、新疆、上海的民营企业分别出口体育用品51.5亿元、48.9亿元、31.5亿元、10.9亿元、10.6亿元,增幅均超过二成。
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稳步提质增效
“中国制造”正在风靡国际体育赛事,其背后是中国企业越来越高的研发水平与产品技术含量。从为知名品牌做代工到培育扩大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中国企业正撕去“贴牌代工”的标签,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高品质的品牌形象,逐渐成为国际赛场的“主力阵容”。以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为例,中国企业生产的体育器材出现在体操、柔道、乒乓球、举重、摔跤、拳击、跆拳道、自行车等多个项目的赛场上。
广东一家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乒乓球成为巴黎奥运会的指定比赛用球,在圆度、硬度、重量、弹性等方面,均比世界乒联规定的公差更小,其产品质量过硬,符合国际顶级赛事的严苛标准;上海另一家知名企业的乒乓球台也成为巴黎奥运会的比赛用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乒乓球就超过5584万元,增长17.3%;出口其他乒乓球用品及器械5.3亿元,增长8.9%。此外,出口足球、篮球、排球27.8亿元,增长6.6%;出口健身及康复器械165.2亿元,增幅达到30.7%;出口跑步机44亿元,增长53.1%;出口高尔夫球棍及器械41亿元,增长1%。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加强,体育运动正逐渐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开始从满足基本生存向追求更加美好体验的生活方式进化和迭代,体育用品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需要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增强供应链韧性,更好抢抓国际市场机遇,让“中国制造”体育用品在全球赛场上更加耀眼。
(作者单位:广州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