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轮胎出口:内外兼修 畅行全球
作者:张京宪
文 / 张京宪
中国轮胎产业起步较晚,自第一条国产汽车轮胎诞生至今虽不足百年,但产业发展迅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托更开放的产业政策、更低的生产要素成本,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工业基地,国外轮胎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米其林、固特异、普利司通等世界知名企业带来了资金和更先进的技术装备、更高效的生产销售模式,国内轮胎工厂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同时,国内汽车工业快速发展,产销量突飞猛进,也带动轮胎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使得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重要的轮胎生产基地。如今,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大轮胎生产和出口国,2023年我国轮胎产量达到近10亿条,占全球轮胎产量的近一半。
同时,中国轮胎以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更高的性价比,在全球市场也获得广泛青睐。尤其是近年来,我国轮胎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加力智能制造、打造智慧工厂,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实现“内外兼修”,产业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出口规模迭创新高,国际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位,国内轮胎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
风雨兼程,勇攀高峰
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轮胎(文中所用数据均为“新的充气橡胶轮胎”出口数据,下同)出口量突破1亿条大关,出口值超过80亿元,此后轮胎出口经历快速增长期,2005年、2007年、2012年连续突破2亿条、3亿条、4亿条大关。此后,我国轮胎产业迎来一段“风雨交加”的市场考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挥舞贸易保护的“大棒”,先后对我国工程轮胎、卡客车轮胎等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征收高额“双反”关税,并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面对国际市场的“围堵”,我国轮胎出口陷入缓慢增长的调整期,但国内轮胎企业勇于面对国际市场挑战,毅然推动我国轮胎出口艰难中保持着前行。至2019年,我国轮胎出口量再上一个台阶,突破5亿条。
2021年,在产业链供应链不畅的情况下,依靠国内更强的产业链韧性,我国轮胎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当年出口量增加23.8%,创十余年最快增速。至2023年,我国轮胎出口量达到6.2亿条,同比增加11.7%,首次突破6亿条的大关,创年度历史新高,出口值达到1501.1亿元,同比增长19.5%。今年以来,我国轮胎出口依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前7个月出口量接近4亿条,达到3.9亿条,同比增加9.9%,全年有望再创新高。
同时,我国轮胎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也长期稳居世界第一位。国际数据显示,以出口美元值统计,2015年美国对我国轮胎发起“双反”前,我国轮胎占国际市场份额一度达到19.1%,此后受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我国占国际市场份额连续5年低于19%,直至2021年重新回到19%以上。2023年,我国轮胎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1.9%,创历史新高,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连续两年占比超过20%。从行业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看,2023年,中国半钢胎产量占全球乘用车轮胎销量的比重达到近四成,全钢胎产量占全球商用车轮胎销量的比重则高达六成,行业领先地位毋庸置疑。
汽车轮胎出口数量多、增速快,卡客车轮胎出口值最高
汽车轮胎一直是我国轮胎出口的主要品类,十年来出口量保持稳步增加态势,除2015年、2020年出现同比小幅减少外,其余年份同比均增加,十年间出口量年均增加5.7%。至2023年,我国汽车轮胎出口量首次突破3亿条,达到3.1亿条,同比增加22.5%,占当年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49.9%,出口值达到552.9亿元,同比增长23.2%。今年前7个月,汽车轮胎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出口量达到2亿条、同比增加14.9%,出口值达到369.3亿元,同比增长16.3%。
卡客车轮胎出口同样保持稳步增加态势,除2015年以外十年来出口量同比均增加,十年来出口量年均增加5.9%。同时,卡客车轮胎出口单价更高,出口值明显高于普通汽车轮胎。2023年,我国卡客车轮胎出口量达到1.2亿条,连续3年保持在1亿条以上,同比增加13.6%;出口值达到708.8亿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9%,连续3年增幅达到10%以上,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值的47.2%。今年前7个月,卡客车轮胎出口7290.6万条,同比增加2.6%。
民营企业加速崛起,国内品牌畅销海外
我国轮胎产业发展的初期,主要依靠引入外资企业,因此在轮胎出口初级阶段,“外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出口模式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010年开始,民营企业轮胎出口加速崛起,当年出口量首次突破1亿条,占比超过三成,此后在外资企业出口连续减少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出口连续两年保持快速增加,2013年出口量达到近2亿条,首次超越外资企业,成为我国轮胎出口量最大的主体。2016年,民营企业出口量占我国轮胎出口比重首次过半,2023年出口量达到3.7亿条,同比增加19%,占比升至60%,同期外资企业占比降至不足三成,民营企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今年前7个月,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轮胎2.3亿条,同比增加11.6%,出口值505.9亿元,同比增长6.1%,分别占同期我国轮胎出口总量、值的60%、55.8%。
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我国轮胎品牌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海外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出口中的自主品牌产品占比大幅提高。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出口轮胎中,境内自主品牌出口量达到3.8亿条,同比增加23%,增速明显快于当年我国轮胎出口整体增速,占当年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比重达到61.7%,这一比例较2018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今年前7个月,自主品牌轮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占比也维持在六成以上。尤其是2022年以来,由于欧美等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我国自主品牌的轮胎依靠稳定的产品品质和更高的性价比,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不断提升,成为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的首选项。
出口市场完成“新旧交替”,新兴市场逐渐占据主流
美国和欧盟作为全球汽车消费主要市场,也一直是我国轮胎出口的传统市场。但是,我国轮胎主要依靠价格优势、凭借更高性价比抢占市场,加上出口量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如,2009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我国发起轮胎特保案,并征收高达35%~55%的从价特别关税;2014年对我国轮胎实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加征高额“双反”关税。美国曾是我国轮胎最大出口市场,2009年前占比超过1/4,2009年轮胎特别案后止跌两成左右,“双反”调查以后对美出口继续连年下滑,至2023年我国对美国出口轮胎减少19.6%,占我国轮胎出口总量的比重已降至5%左右,今年前7个月出口量继续减少6.6%,占比降至4.6%。
对比美国市场的大幅波动,欧盟虽也对我国卡客车轮胎实施“双反”调查,但税率低于美国,且2022年撤销了“双反”关税,影响明显要小得多,因此我国对欧盟出口相对较为平稳,其间有所下滑,但近几年出口实现恢复性回升,2023年出口量增加5.1%,占比达到17%,今年前7个月出口量增加14.8%,占比提升至18.6%。
面对美国贸易摩擦的压力,国内企业并未“坐以待毙”,一方面积极布局海外,加速在东南亚等地建厂,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开拓美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弥补了对美国出口下降的市场损失。比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市场,2014年我国对两个市场出口轮胎占出口总量的30.1%,至2023年这一比重提升至37.3%,对这两个市场的占比分别提升0.7个、6.4个百分点。此外,对东盟出口占比也由2014年的5.5%提升至7%。我国轮胎在中东市场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出口占比由2014年9.8%提升至2023年的11.2%,今年前7个月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2.6%。不断成熟的新兴市场已经成为我国轮胎出口的主要增长动力。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我国对拉丁美洲、中东、东盟轮胎出口合计增加18.2%,对同期我国轮胎出口量整体增长的贡献度达到65.1%。
海外工厂主攻美国市场,出海企业迎来“黄金时代”
海外扩张可以规避美国的贸易壁垒,同时在劳动力成本更低,且更靠近橡胶产地的东南亚地区投资设厂,可以有效降低劳动力、物流等成本,企业得以实现“两条腿”走路,更全面发展。近年来,青岛双星、赛轮、森麒麟、中策、玲珑、三角等国内轮胎行业代表性企业相继出海建厂。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设立的工厂,还成为国内首家在欧洲建厂的轮胎企业。尤其是2023年以来,海外扩产几乎成为轮胎上市公司的“标配”动作,赛轮计划在墨西哥投资2.4亿美元建设年产600万条半钢子午线轮胎的工厂,森麒麟将于2024年下半年在摩洛哥建成规划一期产能为600万条的工厂,其西班牙工厂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当中。
随着中国企业纷纷在海外投资设厂,也带动了相关地区轮胎出口的快速增长。以泰国为例,2014—2023年,泰国轮胎出口值翻了一番,占全球轮胎出口的比例由4.2%提升至7.1%,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轮胎出口国。其中,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的工厂“功不可没”。中国轮胎企业得益于国内与海外工厂的“同步绽放”,实现快速发展。2023年主要轮胎上市企业业绩纷纷飘红、成绩亮眼,森麒麟、赛轮、通用股份等海外业务收入占比超过70%,多家企业实现利润倍增,可谓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轮胎产业发展道路行稳致远,未来可期
中国轮胎行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闯过了国外重重贸易壁垒,有降速调整的“缓行”,也有加速奔腾的“疾驰”,逐渐在世界轮胎行业的舞台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国内的轮胎企业与世界知名企业如米其林、普利司通等相比,不论是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还是产业规模等,仍有不小的差距。经历了国际市场的洗礼和锤炼,我国轮胎企业走得越来越自信从容,尤其是当前国内与海外双重布局的产业格局日渐成熟,在国内汽车产业大市场的支撑下,在轮胎企业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下,相信我国的轮胎行业定能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济南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