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鹦鹉热科普
作者:徐晓丹
文 / 徐晓丹
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因其最初多在饲养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鹦鹉热衣原体可影响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曾在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暴发流行。鹦鹉热的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病情易发展至急重症。本文将对鹦鹉热的主要特点和防控要求进行介绍。
病原学特征
鹦鹉热衣原体为衣原体科衣原体属,是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主要寄生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鹦鹉热衣原体的发育周期分为原体和网状体两个独立发育阶段。在鹦鹉热衣原体细胞壁上分布了属和种特异的两类不同抗原结构。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可在-75℃或者冷冻干燥状态下存活,但置于乙醚环境下30分钟、0.1%甲醛或者0.5%苯酚溶液环境下24小时均可实现灭活,25%乙醇或者40%甲醇可直接灭活,加热至60℃后10分钟或者37℃后2~3小时可使其丧失感染力。
传播特点
鹦鹉热的传染源主要为鸟类及禽类,人类感染后咳出的痰对他人亦有传染性,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并不常见。鹦鹉热衣原体的传播途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吸入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或被鸟类分泌物、粪便、羽毛等污染的空气后经呼吸道感染,多见于清理鸟笼、打扫禽舍、宰杀禽类等情况;另一种是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消化道接触带菌鸟及分泌物、排泄物等引起感染,多见于宰杀及清洗禽类或被带菌鸟啄伤、抓伤等情况。
临床特点
多数鹦鹉热病情较轻微。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以呼吸系统及流感样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畏寒、疲劳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发热可达40℃,高烧不退是其典型特征。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主要引起咳嗽,早期轻症患者多表现为干咳,严重时可出现咳痰、呼吸困难等。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引起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主动脉炎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鹦鹉热总体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
防控要点
人群对鹦鹉热衣原体普遍易感,感染后无持久可靠的免疫力,复发情况常见,加之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故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尤其重要。
高风险职业的工作人员,如宠物医院工作人员、农民和家禽养殖人员、鸟类检疫工作人员等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个人防护,增强防范意识。在运输前后,养殖人员应在家禽和鸟类饲料中掺拌四环素,以加强预防作用。
爱鸟人士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检疫健康的禽鸟。在饲养鸟类过程中,饲养者还应增强卫生意识,保持饲养笼器的干燥清洁,定时消毒;处理排泄物时做好防护措施,规范佩戴口罩、手套,处理后及时洗手。宠物有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饲养者自身出现相关症状,须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与禽鸟接触病史。
卫生健康部门及海关等监管部门严格执行禽鸟类贸易及运输检疫制度,严格开展禽鸟类检疫查验工作,指导并要求责任部门实施消毒处理,以防范鹦鹉热传入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