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国中间品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入发展,中间品作为链接产业上下游的纽带,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主体。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被重点提及,其中提出“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等具体部署,“拓展中间品贸易”被排在首位。拓展中间品贸易的背后,是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业水平的强势崛起。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这为中间品生产提供了强大制造能力。
从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看,我国中间品的全球贸易占比正处于上升期。“入世”之后我国中间品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攀升,2001年出口8276.3亿元,居世界第八位,2012年出口5.16万亿元,首次摘得全球中间品出口桂冠,从此连续12年保持全球中间品出口第一大国地位,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已经接近1/5。
在供应链全球化趋势下,中间品贸易已成为外贸重要增长点
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稳步攀升,中间品贸易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2001年我国进出口中间品2.31万亿元,占整体进出口总值的54.8%,今年前7个月进出口中间品14.93万亿元,所占进出口整体比重已经超过六成,达到60.1%。从出口方面看,2001年中间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为37.6%,今年前7个月出口中间品6.4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5.2%,占总体出口的比重达到45.4%,比2001年提升7.8个百分点,对同期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出口优势,持续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中间品出口逐渐由欧美等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变
中间品是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为紧密的产品,拓展中间品贸易,不仅能够有力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我国产业链链条长、工业门类齐全等优势,还可以满足全球不同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共同做大产出的蛋糕,为其他国家产业链的发展提供支撑,分享我国发展的红利。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中间品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英国等传统市场出口5266.8亿元,占同期我国中间品出口的比重高达63.6%;2023年出口4.04万亿元,所占比重降至37.7%;今年前7个月出口2.4万亿元,所占份额进一步滑落至3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中间品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生产制造体系提供更多发展机遇。2023年我国对拉丁美洲、非洲分别出口中间品8327.7亿元、5798.5亿元,分别比2001年大幅增长30.5倍、26.2倍,“入世”之后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7%、16.2%,两者合计所占中间品出口份额从2001年的5.8%增至2023年的13.2%。
此外,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从2001年的2442.1亿元增至2023年的5.31万亿元,高速增长20.8倍。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在海外布局,带动中间品出口蓬勃发展。2019年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中间品3.38万亿元,首次超越传统市场;今年前7个月出口3.24万亿元,继续增长5.2%,已经占据同期我国中间品出口的半壁江山。
东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也是我国连续多年中间品出口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前7个月对东盟出口中间品1.29万亿元,迅猛增长15.2%,占同期我国中间品出口总额的1/5。其中,对东盟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两者互有交叉)分别达到6545.2亿元、3389.9亿元,分别增长22.6%、22.7%,仅集成电路一项就对东盟出口1375.3亿元,增速高达44.3%。此外,对东盟出口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类中间品1396.5亿元,增长16%;出口塑料制品、基本有机化学品类中间品531.3亿元、390.1亿元,分别增长15.7%、30.7%。
产业升级推动我国机电产品中间品贸易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动承接世界制造业的大转移,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需要大量进口生产所需的资源型产品以及电子元件等关键零部件,因此中间品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自2017年起已经连续7年逆差超过3万亿元,今年前7个月逆差1.9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10.4%。
“入世”之后我国制造业逐渐转型升级,生产制造环节价值链地位稳步提高,中间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迅速提升,中间品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其中,机电产品类中间品出口所占比重持续提升,2023年出口6.06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15.1倍,占同期我国中间品出口总额的56.7%,比2001年提升了11.3个百分点;今年前7个月出口3.69万亿元,增长7.3%,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至57.1%。
可喜的是,在我国中间品贸易长期整体出现逆差的情况下,机电产品类中间品进出口已经连续3年实现顺差,顺差额从2021年的2298.1亿元迅速扩大至2023年的1.69万亿元;今年前7个月顺差已经突破万亿元关口,达到1.07万亿元,其中,电子元件、汽车零配件、平板显示模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类中间品分别出口9510.8亿元、3734.3亿元、1836.5亿元、1266.9亿元,分别增长10%、8.2%、25.1%、18.1%。
中间品贸易相对于最终品贸易而言,除了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外,还是知识与技术的载体,也是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过渡的关键所在。近年中国企业在中间品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拥有自主品牌的机电产品类中间品出口持续攀升,从有该项统计数据的2018年的5585.6亿元快速增至2023年的1.41万亿元,占同期机电产品类中间品的出口比重也由2018年的14.5%提升至2023年的23.3%;今年前7个月出口8468.5亿元,继续增长4.7%。
我国中间品出口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在产业全球化时代,“会做的全部自己做”早已不是最优选项。从贸易方式看,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工贸易一度占据外贸的半壁江山,形成大量进口中间品并组装出口产品的贸易模式,这些出口产品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为中间品,出口之后再进行加工、组装或合成,最终出口到第三个国家或地区。2001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中间品3918.6亿元,占同期我国中间品出口总额的47.3%,2023年出口1.8万亿元,所占比重降至16.8%。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中间品从2001年的4159.3亿元增至2023年的7.41万亿元,所占比重从50.3%增至69.2%;今年前7个月出口4.46万亿元,继续增长3.7%。
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出口绝对主力。2001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出口中间品4021.6亿元、3678.6亿元,所占同期出口中间品的比重高达48.6%和44.4%。随着民营企业竞争实力的突飞猛进,2023年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出口中间品所占比重分别降至29.5%和8.1%。民营企业出口中间品则从2001年573.8亿元猛增至2023年的6.67万亿元,“入世”之后增幅高达115.3倍,所占出口份额也从2001年的6.9%增至2023年的62.4%;今年前7个月出口4.08万亿元,增长6.9%,所占份额进一步扩大到63%。
从出口地区看,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地区。2023年,中西部地区出口中间品2.02万亿元,比2001年增长20倍,“入世”之后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4.8%,比东部地区高出2.7个百分点。广东中间品出口长期独占鳌头,江苏、浙江快马加鞭,近年加入出口第一梯队,2023年以上3省出口中间品分别达到2.07万亿元、1.77万亿元、1.62万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7.6倍、16.9倍、23.4倍。2023年,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安徽、江西、湖北出口中间品均超过2千亿元,与2001年相比增幅均超过24倍,顺利跻身我国中间品出口前十大省市行列。今年前7个月,我国前十大省市出口中间品5.32万亿元,增长7.2%。
中间品贸易对于稳定制造业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和基石地位至关重要。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GTT)提供的数据显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1998年至2023年期间,中间品占出口比重的50%~55%,而2023年我国这一比重仅为45%,仍然具备较大成长空间。通过拓展中间品贸易,持续拓宽贸易网络,带动技术交流、产品创新、质量管理、标准对接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推动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进而提升我国中间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