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裂谷热的流行与防控
作者:唐诗怡
文 / 唐诗怡
裂谷热是一种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病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可引发人致命性出血热和反刍动物的大量死亡。裂谷热最初仅流行于非洲东部地区,现其流行区域已逐步扩大。2016年,我国确诊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裂谷热的流行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必须报告的疫情。
病原学概述
裂谷热病毒为R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病毒呈球形,颗粒直径为80纳米至120纳米,有囊膜,表面有糖蛋白突起,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该病毒在室温下可存活7天,在4℃条件下的血清中可存活数月,在56℃条件下40分钟可灭活,对酸(pH3.0以下)、脂溶剂、去污剂和甲醛敏感。
流行病学特点
裂谷热的主要传染源为家畜,如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等,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内脏和器官都具有传染性,不同年龄的动物易感程度差异较大。裂谷热病毒可导致怀孕动物流产及仔畜死亡,怀孕母羊和母牛的流产率高达80%至100%;羔羊和牛犊一般在接触病毒后36小时内死亡,羔羊死亡率为90%,成年羊的死亡率不足10%。因家畜感染裂谷热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流产,且动物疫情比人类疫情出现得早,故可将动物不明原因流产异常增多作为裂谷热流行先兆。
人感染裂谷热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引起,或通过蚊媒传播在反刍动物和蚊虫间循环。目前已证实包括伊蚊、库蚊、按蚊、沼蚊和曼蚊属在内的至少25个蚊种参与该病的传播,其中以伊蚊为主。
裂谷热病毒的潜伏期为2天至6天,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多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感染者会突然出现发热、头痛、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畏寒、寒战等症状。多数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相对轻微,多在两周内完全恢复。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多器官受累,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视网膜炎等症状。
裂谷热呈地方性或暴发流行,多发于农村和牧区。人的发病通常在动物流产和发病后1周至2周内出现。该病感染者有着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牧民、兽医、屠夫和农民多见,相关研究人员的发病率也较高。
海关防控措施
一是密切追踪疫情,动态评估裂谷热输入风险。加强相关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科学分析疫情,密切关注肯尼亚及其周边地区裂谷热疫情态势,动态开展风险评估。
二是加强重点入境人员、交通工具的检疫查验。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航班的检疫查验,加强入境体温监测,对来自肯尼亚及其周边地区的发热病人考虑进行裂谷热诊断,及时发现并应对输入性风险。
三是抓好应急准备,做好检测技术储备。南方省份蚊媒活跃,应加强对入境货物的蚊媒监测和消杀。同时,加强口岸裂谷热的检测技术储备,防止疫情输入我国。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
栏目编辑:高扬 5823100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