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科普
作者:王顾钰
文 / 王顾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导致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本文将对流脑的科学防控进行介绍。
病原学特征
脑膜炎奈瑟菌,也称脑膜炎球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形态上呈肾形,具备荚膜和菌毛结构,在35℃至37℃的5%二氧化碳条件下生长良好。在感染者的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仅少数存在于细胞外,形态典型。荚膜多糖是脑膜炎奈瑟菌荚膜的主要成分,根据其特异性,脑膜炎奈瑟菌可被分为不同的血清群,其中A、B、C、W、Y、X血清群易引起侵袭性疾病。脑膜炎奈瑟菌能产生自溶酶,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差,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的暴露均表现出高度的敏感性,1%苯酚、75%乙醇、0.1%苯扎溴铵等均可将其灭活。
流行病学特点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流脑的隐性感染率高,流行期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原菌在体外环境中生存能力有限,故很少存在间接传播。对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而言,因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同寝、哺乳等密切接触方式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在年龄分布方面,流脑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其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流脑全年可发生,但其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征,冬春季是流脑的高发期。
临床特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流脑的潜伏期为2天至3天,少数病例的潜伏期短则1天,长则7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包括普通型、暴发型、轻型和慢性型。
普通型最常见,共分4期进展。前驱期:仅部分患者有此期症状,表现为低热、咽痛、咳嗽及鼻塞等;败血症期:表现为突起寒战、高热,伴头痛、食欲减退及神志淡漠等毒血症状,多数患者出现皮肤或黏膜瘀点瘀斑,病情重者瘀点瘀斑迅速增多扩大,出现皮肤坏死;脑膜脑炎期:可与败血症期同时出现,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出现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恢复期: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吸收,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约10%的患者出现口周疱疹。
暴发型占少数情况,病死率高,儿童多见,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救治,可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暴发型可分为3种类型:休克型多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衰竭;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害;混合型则兼有上述两型的临床表现,常同时或先后出现,是该病最严重的类型。
轻型症状较轻,仅有轻微头痛、低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可见少量出血点。
慢性型较为少见,免疫功能低下或有其他慢性疾病者易出现此型症状。
防控要点
一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脑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并做好个人防护。
二是症状出现后应尽早就医。病人应采取隔离治疗,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实施7天的医学观察。
三是实施免疫接种。接种脑膜炎奈瑟菌疫苗是控制和预防流脑传播最有效的措施。国家免疫规划的常规接种疫苗为A群与A+C群流脑疫苗,流行期间应根据引起疫情的菌群选择相应种类流脑疫苗实施应急接种。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