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进入黄金期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中亚被称为世界的心脏,不仅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资源,还因为这里是历史和文化交汇处,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增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亚国家独立后,中国是最早承认并且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建交以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与中亚各国始终遵循“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的交往密码,为促进地区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树立了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中亚国家有句古谚语“空口袋立不起来”,如今,中国与中亚之间众多经贸合作项目已经建立起来,这个“口袋”里面装满了丰硕的成果。
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货物贸易飞速增长
中亚五国是我国的重要合作伙伴,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支点。中国的优势与中亚国家的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形成很好的互补,双方持续深化务实经贸合作,构建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互惠互利的经贸关系,取得了沉甸甸的合作成果。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建交之初的1992年,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货物贸易仅为25.4亿元,此后呈现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0年首次突破百亿元,2007年强势跨越千亿元大关,达到1508.6亿元,2023年已经轻松站上6000亿元的新台阶,并且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比1992年迅猛增长246.8倍,建交之后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9.5%;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4894.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9%,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中亚贸易开启“加速度”模式
在整个亚欧大陆,中亚处在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上,是欧亚次大陆的地理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中国和中亚国家合作机制日趋完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民间友好关系不断深化,中国与中亚货物贸易最近3年已实现倍增,从2020年的2678.5亿元连续跨越几个千亿元台阶,2023年达到6296.7亿元,是2020年的2.4倍,中国已经成为中亚各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建交30多年来,高度互信、休戚与共成为双边关系主旋律,经贸合作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中高居榜首,且保持稳健增长之势,2023年中哈之间货物贸易额达到2890.8亿元,比“入世”之初的2001年大幅增长26.1倍。根据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以下简称“GTT”)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9年起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今年前三季度,中哈进出口总额达到2345亿元,高速增长15.1%,再创中哈同期贸易历史新高,占同期中国与中亚国家进出口总额的47.9%。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国在中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GTT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中国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吉进出口1397.3亿元,比2001年迅猛增长141倍;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1065.4亿元,继续增长10.4%。
乌兹别克斯坦资源丰富,被称作“四金之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四金”:黄金、“白金(棉花)”“乌金(石油)”“蓝金(天然气)”。2023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989亿元,比2001年高速增长203.9倍,首次超越俄罗斯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国。
土库曼斯坦曾被丝绸之路来往商队称为“人间七条路的十字路口”,其所在区域曾是中亚文明的重要中心之一,古有汗血宝马,今有天然气。2009年12月,被称为新世纪“能源丝绸之路”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顺利开通,自2010年1月至今年三季度,我国已累计自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超过4000亿立方米,占同期我国进口气态天然气的比重超过2/3,累计采购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土库曼斯坦成为我国进口气态天然气最大来源国。
中土天然气合作,一方面为中国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天然气来源,另一方面开辟了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供应路线多元化的新途径,成为土库曼斯坦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促进了土库曼斯坦的社会经济进步。2023年,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进出口743.4亿元、276.1亿元,分别比2001年高速增长273.3倍、309.2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进出口700.8亿元、578.6亿元、204.8亿元。
中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存在明显互补关系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互补关系,合作空间广阔,延展性强,越来越多的机电设备、电子产品、日用百货、纺织服装、家具、玩具、农副产品等“中国制造”正在走向中亚,中亚的能源产品、矿产品、农副产品等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给中国和中亚各国人民带来了福祉。
中亚国家地域辽阔,沙漠、草原、山岭、平原等地理特征多样,加之气候严酷,汽车成了居民出行的必需品,而中国制造的汽车凭借优越的性价比成为中亚地区居民青睐的大宗消费品。2020年中国对中亚出口汽车仅1.7万辆,2023年出口汽车已达29.9万辆,短短3年时间增幅高达16.5倍,今年前三季度出口23.3万辆,继续保持29.4%的高速增长。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2023年,我国机电产品、服装、鞋类、塑料制品、箱包分别对中亚出口2061.6亿元、842亿元、237.1亿元、101.7亿元、74.6亿元,分别比2001年高速增长127.8倍、333.4倍、50倍、81倍、782.1倍。今年前三季度对中亚出口以上5类商品合计2629.6亿元,仍然保持9.9%的较快增长速度。
从进口方面看,我国自中亚进口天然气从“入世”之初的零起步,到2023年进口量已达到2923.8万吨,价值809.8亿元,是我国自中亚进口的最大宗贸易商品。此外,2023年,自中亚进口金属矿及矿砂、原油、未锻轧铜及铜材、农产品分别达到304.8亿元、293.4亿元、182.1亿元、94.9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413.7倍、35.6倍、11.6倍、16.9倍。今年前三季度自中亚进口以上5类商品合计1229.9亿元,除原油进口下降之外,其余4类商品进口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欧班列开行增势强劲,为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再立新功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驼铃阵阵,商旅不绝于途。今天,中欧班列的汽笛声替代了昔日悠扬的驼铃,唤醒了这条贯通亚欧贸易的“黄金通道”。自2011年首次开行以来,中欧班列的强势增长为区域经贸合作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截至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9.7万列,发送货物956万标箱,运输货物货值超过4000亿美元,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4个城市,连接11个亚洲国家100多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欧亚全境,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中国与中亚经贸往来注入新动能。得益于中欧班列的便利服务,2023年中国与中亚通过铁路运输方式进出口1803.2亿元,比2001年强劲增长20.5倍。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1451.6亿元,平稳增长9.4%。
乌兹别克斯坦谚语说:“只有结满果实的大树才会引人注意。”中国和中亚国家全方位合作已经结出累累硕果,造福两地人民,也得到两地人民拥护和支持。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双方携手共同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度合作,在新时代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作者单位:广州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