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东部马脑炎的流行与防控
作者:郑晓婷
文 / 郑晓婷
东部马脑炎是由东部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因1933年首先于美国东部马场的病马脑组织中分离出该病毒而得名。本文将对东部马脑炎的科学防控进行介绍。
病原学特征
东部马脑炎病毒属A组虫媒病毒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含单股RNA。东部马脑炎病毒有着传染性强,感染后发病概率大,症状危及生命,缺乏有效预防手段等特点,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危害。东部马脑炎病毒的贮存宿主通常为鸟类,在北美洲共计有39种鸟类存在该病毒抗体。野鸟感染东部马脑炎病毒后大多不发病,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但可携带并传播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东部马脑炎多发于夏季,主要在美国东部,以及中美洲、南美洲一些国家或地区流行。东部马脑炎病毒主要在蚊虫和鸟类宿主间自然传播,人和马为终末宿主,潜伏期为5日至15日。
东部马脑炎的地方性动物病传播链最主要见于海岸地区和湖泊沼泽地带。人类发病相对较为少见,高发人群以流行地区的居民、游客,以及从事户外工作的群体为主。人类感染东部马脑炎病毒后可获得终身免疫能力,且无交叉感染发生。东部马脑炎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以福建省为主的沿海省份。
临床特点
东部马脑炎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脑炎较为相似,典型表现为迅速发生的流感样症状,如头痛和发热,甚至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致死率约为35%。东部马脑炎的预后情况与病变范围和病情轻重有关,如不加以治疗,可伴随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部病变较为局限,病情较轻时,预后情况往往较好;昏迷持续时间较长,或有频繁惊厥,脑部缺氧及病理变化加重,预后情况多较差,易留有神经、精神相关后遗症,如约35%的东部马脑炎痊愈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防控措施
目前,东部马脑炎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住院支持性治疗为主,如护理、呼吸支持、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物理治疗等,以降低出现发热的可能性及脑和脊髓压力。由于治疗措施相对匮乏,故东部马脑炎的应对主要应以预防为主。
一是海关、卫生健康等部门加强健康宣讲,强化旅行卫生咨询,引导公众做好科学防护。
二是身处东部马脑炎高发地区的人群应严防蚊媒叮咬,避免在蚊子最活跃的时段外出。外出和劳作时,相关人群应穿着长袖衣服,在门窗上安装纱网,使用二乙基甲苯酰胺等驱虫剂,均可有效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三是关注环境卫生,清理蚊虫滋生环境。及时巡视住所周围,清除容器中不流动的水。关注排水沟渠畅通,及时清理落叶,防止蚊虫滋生。
四是接种疫苗可降低多种病毒性脑炎叠加感染造成的严重后遗症风险。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