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基孔肯雅热的科学防控
作者:唐诗怡
文 / 唐诗怡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虫媒传染病,可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感染率较高。近几年来,基孔肯雅热暴发次数增加,流行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将对基孔肯雅热的防控进行介绍。
病原学概述
基孔肯雅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该病毒颗粒直径约65纳米,有包膜,基因组大小约11kb至12kb(千碱基),编码为4个非结构蛋白和3个主要结构蛋白(1个衣壳蛋白和2个包膜糖蛋白)。基孔肯雅病毒流行毒株分为亚洲型、西非型、东中南非型等。基孔肯雅病毒通过城市和森林两种不同的循环模式进行传播扩散,其中城市感染模式是由人类被蚊媒叮咬后再传染人类,森林模式则是由非人灵长类动物传给蚊媒后再传染非人灵长类动物。不同流行毒株基因组的变异,尤其是囊膜蛋白或非结构蛋白某些位点的突变,会提高基孔肯雅病毒对伊蚊的适应性,进而增强病毒复制与传播能力。
流行病学特点
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基孔肯雅病毒的自然宿主,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基孔肯雅热在非洲的暴发往往发生于大雨过后,基孔肯雅病毒从丛林地区蔓延至丛林以外的地区。病毒学和血清学证据表明,基孔肯雅病毒在非洲西部、东部、中部和南部存在。自然发生的人类感染及病毒分离主要出现在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几内亚、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加蓬、刚果、乌干达、肯尼亚、安哥拉、南非、马达加斯加等国家。埃及伊蚊最初被认为是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唯一媒介,但后续研究表明,基孔肯雅病毒编码与宿主受体结合蛋白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能够感染白纹伊蚊,因此,白纹伊蚊也成为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媒介,从而使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流行的范围变得更广。
临床特点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天至12天,平均为2天至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的高热、皮疹、头痛,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发热时患者体温通常高于39℃。皮疹主要出现在躯干及四肢处,有时也会出现在手掌、脚底和面部,通常在3天至4天内消退。四肢关节及脊椎剧痛多伴随发热出现,表现为一个关节或全身多个关节疼痛,伴有肌肉痛,有的患者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丧失关节功能,甚至可能由此造成残疾。
防控措施
一是控制传染源。加强风险研判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关注重点人群、重点航班的检疫查验,及时发现并应对输入性风险,发现疑似和确诊病例应及时上报,就地治疗,减少传播机会。隔离感染者的病室中应设置蚊帐、纱窗、纱门等防蚊设施。
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清除蚊虫滋生地。
三是保护易感人群。目前,基孔肯雅热疫苗尚未大范围推广,在治疗方面也无特效药物,故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重要措施。为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宣传,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出入境人员的防护意识。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