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
作者:韦万春
文 / 韦万春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以往或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2009年,我国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013年将其从乙类传染病调整为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特征
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源主要为携带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或动物,无症状感染者也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动物传染人类的证据。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
人群普遍易感,多数年龄在25岁至45岁,以青壮年为主,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包括接触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人员、孕妇、慢性病患者、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肥胖者、年龄5岁以下儿童和年龄65岁以上老年人。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常发生在冬春季节。
临床表现
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约为1天至7天,多为1天至3天。感染者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发冷和疲劳等。部分病例出现呕吐、腹泻、肌肉痛、眼睛发红等。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
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肥大。肺部体征常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及湿啰音或有肺部实变体征。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表现为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9℃,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休克及瑞氏综合征(Reye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甚至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实验室检查
一是外周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
二是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出现低钾血症,少数病例肌酸激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三是病原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以RT-PCR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或气管抽取物、痰)中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可呈阳性。病毒分离呼吸道标本中可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清抗体检查动态检测双份血清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感染者应多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抗病毒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敏感。中成药疏风解毒胶囊、连花清瘟胶囊治疗亦有效果。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可提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海关防控措施
发现疑似病例。入境口岸结合旅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症状与体征,判断其是否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第一,了解旅居史。1周内是否来自或途经甲型H1N1流感受染国家或地区,应密切关注每日全球疫情中甲型H1N1流感发生国家或地区。第二,了解接触史。是否接触甲型H1N1流感患者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是否与有呼吸道症状患者接触,是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是否去过人多拥挤或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是否去过医院或诊所,是否服药,是否接种流感疫苗。第三,根据症状和体征判定,是否有发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流涕、咳嗽等症状,体格检查是否有非渗出性咽炎,以及胸部听诊偶闻啰音。
进行辅助检查。口岸现场对可疑病例采集鼻咽拭子、咽嗽液、血液等样本,开展快速检测,并送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采样时需征求相关人员同意,签署《采样知情同意书》。
对密切接触者处置。当判断可疑病例为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同样的医学排查。对无相关症状的密切接触者,可在登记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发放《就诊方便卡》后放行。
(作者单位:南宁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