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智慧海关助力通关“加速度”
作者:韦万春 赵卫东 刘旸 莫恩鸿
文 / 韦万春 赵卫东 刘旸 莫恩鸿
南宁海关落实海关总署智慧海关建设部署,推进“智关强国”行动,强化科技手段运用,在中越边境陆路智慧口岸项目建设、H986集中审像中心、空港口岸货邮快速通关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管理,实现智慧监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进出口监管效能。
打造边境陆路智慧口岸通关样板间
2024年6月以来,广西友谊关口岸进入货物进出口通关旺季,满载进口水果和出口机电产品的跨境车辆单日最高通行量超1800辆次,远超设计之初日均800辆次的通行量,这得益于南宁海关推进智慧海关建设,加快打造边境陆路智慧口岸通关样板,实现口岸智慧监管的目标。
随着我国与东盟合作的持续深化,东盟水果等农产品走俏国内市场,中国货也畅销东盟,友谊关口岸进出口货运量逐年攀升,成为全国最大的东盟水果进口口岸,是保障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陆路枢纽。为解决口岸结构性拥堵难题,最大限度提升口岸通行能力和便利化水平,南宁海关认真梳理监管业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提出智慧海关建设思路,积极推进全国首个跨境智慧口岸项目即中国友谊关—越南友谊货运通道,提出“跨境协同、无人交接、后台支撑、分类监管”的规划,力争实现“口岸智能化24小时通关、中国南宁—越南北江/北宁24小时运抵”,推动口岸扩能增效。
南宁海关联合地方政府在现场开展具体工作对接,组建建设指挥部和信息化开发策划管理团队,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化与越南海关工作对接,建立不定期会晤协商机制,相互通报智慧口岸建设的进展及诉求。2023年8月30日,南宁海关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有关部门开展合作会谈,就推进中越边境智慧口岸建设等事宜进行沟通。2024年2月23日,中越双方在友谊关口岸货运通道“零公里”处同时启动施工,中越边境陆路智慧口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开展,口岸通行能力将迎来更大幅度增长。
同时,友谊关海关上线了“智能检查辅助管理系统”,通过在查验位上安装显示屏+地磁感应器,准确感应车位忙闲状态,系统通过订阅海关查验、物流等数据自动获取货物类型,并自动分派查验台位,升级上线与之匹配的手机端APP,通过与企业手机端精准联通,实现进出境车辆进场、待查验、靠台查验、离台全流程进系统、无人化,压缩货物等待时间20%,提升查验车位周转效率35%。
“智慧口岸项目依托卫星导航和5G技术,打造中越跨境物流信息交互对接的智慧口岸平台,实现集装箱无人驾驶运输车辆、自动化吊装设备、集装箱检查系统、智能审图系统的集成及统筹调度,将实现中越进出口货物24小时全天通关。”友谊关海关副关长高辉介绍。
H986集中审像中心推动智慧监管高效运作
“查获夹藏打火机23万个、纯苯3.42吨”“查获进口固体废物24.63吨”“查获未申报带土多肉植物73件共1312株”……近日南宁海关H986集中审像中心(以下简称“审像中心”)捷报频传。该审像中心聚焦智慧海关建设,强化风险分析,充分发挥智能审图等科技手段,大幅提升机检审像效能。
为解决关区原各口岸人力分散配备、忙闲不均、资源利用率低、审像集成度不高、专业化不强导致的执法不统一等问题,南宁海关自2019年1月启动实施H986集中审像作业模式改革,融合“集中审像+智能审图”,将分布于关区沿海、沿边、沿江各进出口岸业务现场的机检审像职责统一规划到南宁海关集中审像中心。目前,广西主要口岸业务现场配备H986大型检查设备从6台增至16台,现场机检图像全部上传至集中审像系统,由审像中心关员进行审像和下达结论,系统再将结论传递反馈给现场查验部门。
审像中心建立“智能审图+人工审像”作业机制,将智能审图嵌入集中审像系统辅助人工审像,拓宽智能审图可识别商品范围,梳理关区机检量前80%的主要商品,形成重点可有效识别商品算法清单,智能审图系统货物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运用自主研发的集中审像数据监控展示平台,实时监控审像数量、时长等数据,压缩审像全流程整体时长,建立布控指令反馈优化机制,持续发挥非侵入式查验优势,促进机检直放率提升,检查设备平均审像时间从300秒压缩至240秒,机检平均直放率达80%以上。
为准确识别异常图像,及时发现夹藏危险品、固体废物等货物风险,审像中心绘制口岸机检风险画像,对H986设备运行的12个口岸重点商品分布“一目了然”。依托云擎、HLS2017内控平台开展风险研判,建立分析模型,形成重点敏感商品审像作业指引,实行高风险商品、高风险企业清单式管理,为人工审图提供精准靶向。同时,开发车体智审系统,通过收集近2万幅公路口岸运输工具图像数据并进行备案,与实时过机图像对比,智能判断是否存在车体夹藏嫌疑,有效提升查发效能。
据统计,2020年以来,审像中心共审查发现违规案件702起,主要涉及货物有易制毒的化学品、濒危物种、危险货物以及各种侵权货物,包括固体废物539.53吨,濒危植物1450株、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461公斤,危险货物691.52吨,易制毒化学品3.75吨,各类侵犯知识产权货物28.5万件。
助力空港货邮通关再提速
在南宁机场国际货站,南宁吴圩机场海关两名关员手持智能移动终端、佩戴AR眼镜正在对监管场所内的货物进行现场巡查。“我手中的平板内嵌监管场所的电子地图,通过查看电子地图,场所内货物分区堆放情况一目了然,配合AR眼镜,我们还可以实时查看货物信息,了解货物是否存在长期堆放、堆放区域不当等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应处置,实现电子化的巡库验核,这比以往依靠翻阅纸质巡库单进行验核工作效率提升了很多。”南宁吴圩机场海关监管五科副科长闫海燕介绍。
以前海关关员在监管场所巡查需要执行核对纸质在库清单、库内寻找堆位、人工开箱查看等动作,耗费大量人力、时间成本,监管效能较低。为此,南宁吴圩机场海关创新运用“AR眼镜+电子地图”科技手段开展巡查监管,海关关员利用电子地图能够快速定位货物,利用AR眼镜可以迅速浏览堆放货物信息,包括航班号、提运单号及货物品名、件数、通关状态等,现场查验关员无须开箱、调阅系统即可获得“所见即所知”的效果。
南宁机场是面向东盟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南宁吴圩机场海关创新运用北斗定位终端、RFID射频识别等新技术,打造“虚拟卡口”应用场景。在该模式下,货物流向情况可联动虚拟卡口自动生成报文,触发海关系统相应指令进行核放,实现全程无纸化和全程智能放行。该项目于2023年12月通过验收投入使用,每票中转货物减少1次安检、2次进(出)场和3次装卸作业,缩短中转时间达4小时以上。
2023年年初,南宁吴圩机场海关携手广西机场集团打造南宁智慧空港国际物流项目二期。该项目由“一个平台”和“一个中心”组成,平台指南宁机场智慧航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邕之翼”),中心则是以该平台为支撑的联合调度指挥中心。项目率先在国内机场创立“同一系统、同一场所、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的“四个一”联合指挥调度机制,海关和场站联席办公、共同调度,货物保障模式由“传统多点沟通”转变为“智能集中调度”。项目自2024年10月投入使用后,南宁空港口岸进出港货物通关各环节衔接顺畅,单据无纸化率由8%提升至70%以上。
目前,“邕之翼”开发了手机端、电脑端界面,打通了机场、海关、航信、货站、监管仓、货物代理企业等相关数据壁垒,首次在广西机场实现航空货物信息数据全链路贯通,建成了“通关一体化、监管一平台、物流一张单”的高效物流体系,通过多端登录可识别不同身份与权限,货主、货代公司仅需使用手机即可在智慧航空物流综合平台上进行各类预约、申报、核验、查询功能,真正实现线上“一站式”服务。海关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物流监控、风险预警、人工抬杆、接受预约申请等操作,压缩物流各环节的流转时间,为企业减少审批等待的时间成本,实现业务“秒办理”、企业“少等待”。
(作者单位:南宁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