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麻疹: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
作者:王建伟 周江
文 / 王建伟 周江
麻疹简介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传染病,也是导致儿童死亡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对于这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其预防效果可达90%。
麻疹病毒的病原特点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呈球状或丝状,直径150纳米至200纳米,外有脂蛋白包膜,中心是单股负链RNA,只有一个血清型。病毒包膜含有三种结构蛋白,即血凝素(H)、融合蛋白(F)和基质蛋白(M),是其主要的致病物质。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高温、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在56℃、30分钟条件下可灭活,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条件下可存活数年。
麻疹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或眼结膜侵入易感者身体,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麻疹病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膜后,开始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病毒在迅速大量复制后进入血液,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感染病毒2天至3天后,被感染者将出现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增殖。感染病毒5天至7天后,麻疹病毒再次入血,被感染者将出现第二次病毒血症,然后随血流流转至全身各组织器官。
麻疹的临床表现
根据病程的不同,麻疹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前驱期(感染后3天至4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此时体温可达39℃至40℃。发热2天至3天后,口腔颊部黏膜开始变得粗糙,并出现数量不等周围可见红晕的0.5毫米至1毫米灰白色小点,即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在出疹期(多在发热2天至4天后),皮疹自耳后、发际、前额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四肢、手掌、足底。起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同时体温达到高峰,全身症状加重。若无并发症出现,出疹停止后患者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
海关预防麻疹传入的措施
随着世界范围内交通方式的日益便捷,人员流动速度加快,麻疹从境外传入我国的风险不断增加。为防止麻疹疫情从口岸传入,海关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是提前研判麻疹疫情风险。密切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疫病流行国家(地区)卫生主管部门通报等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麻疹防控风险,做好疫情风险评估。
二是强化旅客卫生检疫工作。加强健康申报、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检疫查验工作,重点针对主动申报或现场发现红外监测体温超标、咳嗽、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和皮疹等症状的人员,按规定程序做好流行病调查和医学排查,对发现的麻疹疑似或确诊病例,及时采集样本送检并发放就诊方便卡。
三是确保后续处理到位。建立海关、地方卫生部门信息协调与反馈机制,采集样本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疑似患者本人、地方接诊医院,进一步落实卫生处理措施。采取有效消毒措施,加强对现场、入境交通工具等场所的检疫消毒。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