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科学防控猩红热
作者:周丹彤
文 / 周丹彤
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猩红热属于乙类传染病,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病原学概述
猩红热的病原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呈链状生长的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为0.6μm至1μm,排列呈不同长度的链状,无鞭毛和芽孢。链球菌按细胞壁表面所含抗原不同,可分为A组至U组(无I组和J组),共19组,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在体外的生存能力较强,可在尘埃中存活数周,对高温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在60℃条件下加热30分钟即可被杀死。
流行病学特点
猩红热的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致病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在发病前24小时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人群对猩红热病原体普遍易感,尤其是5岁至15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因此,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猩红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患者皮疹部位或间接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
猩红热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为发病高峰。人类感染猩红热后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免疫力,但因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且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仍有被再次感染发病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猩红热发病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病例报告,且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总体来看,在经济欠发达、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猩红热的发病率较高。
临床特点
猩红热的临床分型可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
普通型最为常见,潜伏期多为1天至12天,通常为2天至5天。前驱期有持续性发热,体温可达39℃,伴有咽峡炎、寒战、头痛等症状,同时咽峡部黏膜充血、水肿,有脓性渗出物。出疹期在发热后24小时内,起自耳后、颈部、上胸部并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针尖大小,伴有痒感,在皮肤褶皱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皮疹密集形成线状,称之为“帕氏线”。患者还可出现具有特征性的“草莓舌”——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后期舌苔剥脱,舌面光滑呈肉红色——病程在一周左右,疹退后出现皮肤脱屑。
脓毒型较为罕见,多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功能低下及卫生习惯较差的儿童。患者全身症状严重,咽峡部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坏死形成溃疡,细菌可扩散至附近组织,进而导致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等。
中毒型的病死率较高,目前已较为少见。患者起病急,出现高热,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还可能并发中毒性心肌炎。
外科型较为特殊,主要由细菌经伤口或产道侵入人体引起。患者无咽峡炎,皮疹症状较轻,预后较好。
防控措施
一是做好风险研判。及时跟踪收集猩红热全球流行信息,按照“一国一策、一病一策、一口岸一策”原则,提前分析研判通航国家(地区)疫情风险,为口岸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做好入境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的检验检疫工作。对来自猩红热流行地区的人员加强体温检测、症状询问,重点关注有发热、皮疹、咽痛等症状的人员,防止猩红热传入。
三是加强健康宣传。通过宣传手册等途径,加大对猩红热防治知识的科普力度,引导旅客注意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多通风,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正确佩戴口罩,提升公众自主防控意识。
(作者单位:汕头海关)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业务的办理要求请询主管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