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2009-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中国海关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从稀缺到过剩:钻石进口价格两年“腰斩”
作者:钟雁明
文 / 钟雁明
钻石是浩瀚大自然神秘且独特的馈赠,它以无与伦比的璀璨光芒,穿越亿万年时光,赢得了“宝石之王”的桂冠。天然钻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极高温度和巨大压力的极端条件下,在地球深处历经千万年的漫长岁月才逐渐结晶而成。人类最初钟情钻石就是因为其坚硬的特质,用它充当切割、钻孔、研磨和雕刻工具。近现代人类运用资本的力量,通过铺天盖地的舆论宣传,强化钻石作为权力、威严、地位和富贵的象征,特别是将钻石与浪漫爱情的强力捆绑,使得人们对钻石的喜爱与日俱增,竞相追逐。
现代社会,钻石被誉为“工业的牙齿”,在精密切削刀具、耐磨器件、半导体及电子器件、低磁探测、光学窗口、声学应用、生物医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是生产用于对高硬脆、难加工材料进行锯、切、磨、钻等加工工具的核心耗材。
“入世”之后我国钻石消费突飞猛进
纵观世界历史,天然钻石早期并未形成全球流行,在18世纪前,钻石大多只产于印度次大陆。中世纪后期传入欧洲,直至15世纪才逐渐受到一部分贵族的追捧。作为一种昂贵的可佩戴饰品,钻石在中国流行的历史并不长,即使到了明清时期,也仅有少量钻石饰品通过国际贸易或使节进入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钻石首饰得到我国先锋时尚一族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随着“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语从我国香港进入内地,新一代年轻人一改过去婚姻中穿金戴银的传统,掀起了一轮钻石消费热潮。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94年我国进口钻石40.3万克拉, 2001年进口钻石已经达到176.2万克拉,短短7年时间进口数量翻了两番有余。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入世”)之后,钻石进口更是出现井喷,2002年一举突破千万克拉,达到1135万克拉,比“入世”当年猛增5.4倍。随着消费升级以及“Z世代”消费者对高端奢侈品的青睐,日常佩戴和悦己型消费的比例显著上升,投资收藏也成为高净值人群的新选择,钻石饰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成为黄金、铂金之后的第三大珠宝首饰消费品。
“入世”之后,除个别年份之外,进口钻石均维持在千万克拉以上的高位水平,2024年进口1122.1万克拉,比上年平稳增长2.4%,中国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钻石消费市场,钻石消费已由奢侈消费转向常态消费。
我国进口钻石主要来自南非、印度和比利时
“入世”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升级,钻石消费逐渐从传统的婚庆市场扩展到日常佩戴、投资收藏等领域,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钻石消费市场之一。根据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GTT)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进口钻石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从2001年的1.2%逐渐提升至2024年的6%以上,采购市场也从2001年的19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2024年的28个国家。
南非凭借丰富的钻石矿产资源、先进的开采技术以及世界钻石头部企业的加持,成为享誉全球的“钻石王国”,也是我国多年以来钻石进口的最大来源国。2019年我国自南非进口钻石数量占同期进口总量的比重高达55.6%;2024年自南非进口钻石249.3万克拉,比2001年大幅增长5.2倍,“入世”之后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2%。
18世纪之前,印度是世界上唯一的钻石供应者,垄断全球钻石贸易,直到后来南非发现大型钻石矿产之后才被超越,但印度钻石加工历史悠久,拥有苏拉特和孟买等世界著名的钻石加工中心,使印度成为世界钻石供应链条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之一。全球海关贸易数据库(GTT)数据显示,21世纪以来,印度长期占据世界钻石出口头把交椅。我国自印度进口钻石数量也从2001年的27.7万克拉增至2024年的178.3万克拉,是我国钻石进口数量第二大来源国。
比利时拥有世界闻名的钻石加工和贸易中心安特卫普,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以及完善的交易平台,在全球钻石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我国自比利时进口钻石148.4万克拉,数量虽不及印度,但进口均价却是我国进口钻石前三大来源国中最高的,达到每克拉5752元,因此进口总额达到85.4亿元,比印度高出32.4亿元。此外,2024年我国自俄罗斯、加拿大分别进口钻石22万克拉、15万克拉,而2001年并未有自这两个国家的进口钻石记录。
最大进口省份广东占我国进口钻石总额的七成左右
从我国进口的钻石种类看,绝大多数为非工业用的钻石,主要用于加工生产钻石珠宝首饰。以2024年为例,我国进口非工业用钻石278.9亿元,占同期我国进口钻石总额的99.3%;而进口工业用钻石2.1亿元,仅占0.7%。从贸易方式观察,我国进口钻石以加工贸易和保税物流方式为主,2024年分别进口201.9亿元和55.1亿元,合计占同期我国进口钻石总额的91.4%;同期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钻石24.1亿元,仅占同期我国进口钻石总额的8.6%。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钻石珠宝产业最集聚的地区,其中,珠三角地区是国际知名的钻石珠宝制造中心,拥有广州番禺、南沙、从化、花都,佛山顺德,以及深圳罗湖、盐田等著名的钻石珠宝加工及贸易基地,在生产工艺、科技应用、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形成覆盖钻石进出口、采购、加工、设计、鉴定、展示、信息交流、金融结算、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钻石珠宝产业链。“入世”之后,除2011年被上海超越之外,广东进口钻石一直遥遥领先,2024年进口195.6亿元,占同期我国进口钻石总额的69.6%,进口钻石几乎全部为用于珠宝首饰的非工业用钻石。
同期,上海进口钻石71.3亿元,占25.4%。湖南沅水流域是我国最早的钻石开采地之一,近年来钻石加工技术逐渐向现代化机械加工转型,钻石需求也呈上升趋势,2024年进口5.3亿元,跃居我国钻石进口第三大省份。此外,宁夏、山东分别进口钻石4.4亿元、3.2亿元。
钻石进口价格跌落神坛
最近一个世纪以来,钻石营销巨头通过控制产量、分销、定价、鉴定等手段,特别是通过各种营销方式将钻石与爱情成功捆绑,让钻石销售不断产生情感溢价,使经营者赚得盆满钵满。但钻石饰品是一个难以回收和交易的消费品,再出售时很难找到买家和渠道,而且还要扣除各种费用和税收,导致实际回收价仅剩下远低于购买价的“石头价”。人造钻石的出现,打破了天然钻石的稀缺属性,量大、价廉、质优的属性让原有的营销方式不再适用,人造钻石消费风潮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克拉自由”的风刮进了越来越多人的心里。
“入世”以来,我国宝石级的合成钻石技术得到了迅速提升,其产品也快速进入珠宝市场,部分替代了原来的进口钻石份额。海关统计数据也印证了这个变化过程,我国进口钻石在2007年达到1832.7万克拉的历史最高位之后基本呈现回落态势,2020年已降至787.4万克拉,仅及最高峰时的四成左右。
伴随着天然钻石进口数量的减少,钻石的进口价格也开始跌落神坛。人造钻石并非仿制钻石,而是通过模拟自然界生成天然钻石的成长环境,如种子一般在实验室里“种”出的钻石,与天然钻石的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光学性质完全相同,肉眼无法检测到任何差别。人工钻石比天然钻石更纯净和完美,成本却远低于天然钻石,迫使曾经“让女人痴狂,让男人抓狂”的天然钻石低下高昂的头,钻石营销巨头也史无前例地接连大幅降价,降价频率和幅度让人大跌眼镜。最近两年我国进口钻石均价降幅均超过三成,2024年为2504元/克拉,比2022年大幅下跌54.8%。
自1963年我国首次成功研制出人造金刚石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技术积累,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在人造钻石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原材料产能和成本优势,并逐步占据领先地位。曾经无比珍贵的钻石,经过科学家与企业家们的智慧碰撞与不懈努力,从自然馈赠转变为亲民的艺术结晶。当前消费人群对新科技和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不愿再为人为制造的神话付出高昂的溢价,人造钻石的崛起是不可逆的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人造钻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钻石自由”的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作者单位:广州海关)